三百四十五 刘备办学(2 / 2)

玄德 御炎 1787 字 9个月前

        他就是他。

        所以这个消息每传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有识之士”就开始骚动,纷纷推动家中年轻子弟赶快奔赴冀县,向刘备拜师求学,生怕晚了一步,刘备宣布名额满了,不招了。

        那他们就要疯了。

        多少年才能等到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因为他们的速度慢了就失去了,他们真的会疯掉的。

        甭管家中子弟年龄是否合适,冲龄幼童也好,少年也好,青年也好,全都往冀县跑。

        甚至于某些年纪比刘备还要大的大龄男青年也殄着一张脸前来冀县拜师求学。

        老师是谁不重要,我们主要是想来学习知识,绝对不是冲着刘备在州学担任博士的原因才来这里学习的。

        我们绝不是冲着刘氏门生的名号来的,主要是想学习知识。

        不过他们这样搞纯粹是想多了,这一波,刘备是准备应收尽收的。

        他只会设置一场比较简单的入门级别的考试,通过这种具备读写技能就能通过的考试,然后就能进入州学,取得刘氏门生的身份。

        这一阶段是广撒网,重点捕捞在后面。

        因为这是刘备的州学,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设置一切规则,全都是刘备自己说了算,来的人越多,他未来能用的人就越多。

        所以在进入州学之后,刘备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分级教育。

        具体按照年龄来分的话太过繁琐,所以就先粗略的分为幼年级,少年级,青年级三个年级。

        然后分别对三个年级进行分班考试,用一份比较有难度的试卷考察出这些来求学的学子里面哪些是正儿八经受过教育有学识的,而哪些只是读写型选手。

        通过这场考试把精英班和普通班区分出来,采用分别授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对精英班,刘备是打算进行正常教育的,因为他们基本上都读过书,也有自家的儒学传承,思想领域不是一片空白,介入并且改变没那么容易。

        不过相对的,他们也具备最好的文化底蕴,是凉州在文化方面的真正的精英,虽然不如中原地区,在凉州也算是高知,对他们进行政务相关的教化,予以一定的左氏春秋教育,他们就是很好的官僚预备队员。

        能办事就行了,其他的并不重要。

        对于精英班,刘备不会很重视,他真正重视的反而是普通班。

        普通班先从通识教育开始,传授一些基础常识,给他们充电,然后主要对他们进行文化和思想的双重教育。

        思想领域的介入是刘备打算对普通班进行的有别于精英班的行动。

        这些普通班的读写型选手虽然没什么现成的学识,但是有一点好,因为没有受过正儿八经的教育,所以他们在思想领域基本上一片空白。

        如果说精英班的人把刘备当高知,那么普通班的读写型选手就普遍认为刘备是先知。

        他们觉得刘备是绝对的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接受程度极高,刘备就可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给他们灌输进入自己的思想。

        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和传统儒家读书人区分开来。

        一边稳抓思想,然后再循序渐进,给他们传授一些较为深入的知识,从文学、数学、天文、地理、农业等方面,给他们传授此类的知识。

        如此,他们会比精英班的人更彻底地成为刘备的“自己人”。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