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2 / 2)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的道:“不要危言耸听,就算有国家生产力超过我们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万雄军,何惧强敌。”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质疑。

陈景恪心下叹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估计还以为就是织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来是时候给他们来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这里,他抢过朱雄英的笔,抽出一张白纸画了几个图案。

朱元璋探头看过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

陈景恪讲解道:“这是我设想中全新的火铳,这是定装金属弹。”

“外壳用铜或者铁制作,里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药。”

“底部安装一个类似燧石一样的小东西……”

“火铳里安装一个撞针,用撞针撞击底部燧石,从而引燃内部火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从今往后火铳将不在惧怕水,射击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个时候,火铳将彻底取代弓弩,成为军中最重要的装备。”

朱元璋可太清楚这种火铳一旦成真,威力将是何等的巨大,惊叹道:

“真是天才般的设想,咱这就让军器局的人去研究……”

陈景恪阻止:“陛下,军器局的人连火绳铳和燧发铳都没研究明白呢,让他们研究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这种火铳最重要的就是定装弹,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不具备实战意义。”

“而且,这种火铳比起我设想中的另外一种机关铳,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听还有更好的,连忙催促道:

“机关铳?快给咱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在纸上画了一个加特林的草图,又画了一个弹链。

“这是弹链,负责给机关铳输送子弹的。”

“只要不停地转动这个轮子,子弹就会入雨点一般射出……”

“再多的军队,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看到了割麦子的场景。

朱标也眼皮子直跳,这机关铳堪称杀人机器啊。

在这种兵器面前,靠数量已经很难取胜了。

朱雄英则兴奋的道:“好好好,若能将这种机关铳造出来,我大明的军队定将横扫天下。”

陈景恪却浇冷水道:“但这只是设想,以现在的生产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原来生产力竟还有这般用处,是咱目光太短浅了。”

陈景恪却还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继续说道:

“蒙古当年西征,将火药的制作技术传给了极西诸国,那里的人已经造出了火铳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机关铳,他们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话:

“蒙古人,害人不浅。”

陈景恪继续火上浇油:“温差发动机,陛下已经见过了,也设想过它的种种用处。”

温差发动机先是在宫里流传开来,然后传出宫外,很快就成为贵族官僚之间的新玩具。

很多人脑洞大开,开发它的用处。

有人想着能不能带动磨盘,有人尝试带动马车,还有人设想装在船上。

但温差发动机的实用性确实不强,至少以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将其实用化。

最终也只能用来带动风扇,给人吹吹凉风。

“在极西诸国,有一种类似于温差发动机的机器,名为蒸汽机。”

“就是利用蒸汽的力量来带动的机器。”

“这种机器实用性非常强,可以用来带动马车和船只。”

“只是现在他们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将之实用化。”

“可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早晚有一天他们能造出实用的蒸汽机。”

“到那个时候,他们将蒸汽机装在船上,就可以远渡重洋出现在大明的海岸线。”

“还可以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作为运输工具。”

“在车四周装上铁板,就是装甲车,真正的刀枪不入。”

“再将火炮火铳安装在蒸汽船蒸汽车上,那将是无敌的利器。”

“如果大明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是选择停滞不前,甚至逆流而行。”

“早晚有一天,会被极西诸国打上门来。”

“到时候,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大明要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