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2 / 2)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

为此,朱标命锦衣卫、御史台等机构出动,监察天下,督促各地改革。

还命吏部制定了考核标准,凡是新法推行不达标的地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轻则训斥贬官,重则罢官入刑。

这带着杀气的命令,让百官心中一惊,想起了这位太子的真面目。

他的仁厚,完全是他爹衬托出来的啊。

原本因为太子掌权生出懈怠之心的官吏,连忙收起了小心思,做事小心了许多。

朱标的第二个举措,是关于流民的。

清查流民,能查到原籍的全部送回原籍,查不到原籍的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这也就是王朝初期,朝廷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才能做到的了。

第三个举措是关于民生的。

五岁以下的幼童,每年每人一只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一只狗。

这一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的仁慈。

但接下来的一条就很重要了。

土地不超过五百亩,家中有六十岁老人要赡养的,可免一成田税。

有超过三名子女要养活的,亦可免一成田税。

如果既有老人,又有超过三名子女的,可累加减免两成田税。

这条措施一出天下沸腾。

百官和万民齐呼太子圣明。

朱标的仁厚之名,得到了天下公认。

陈景恪也不例外,对朱标心生敬意。

这一举措就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啊,而且惠及的还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毕竟有五百亩田这个标准在。

很多人会说了,五百亩地那是大地主了好吧。

并不是。

在古代是轮耕的,一半的地种庄稼,一半的地休息恢复肥力。

五百亩地,实际产粮的只有二百五十亩。

而且当时的产量很低,良田的亩产也就两石左右。

除去成本和要缴纳的税还能剩下多少?

那时候五百亩地充其量算是富农。

真正的大地主,土地不是按亩计算的,而是按里计算的。

方圆几十上百里,一草一木都是人家的,这才是大地主。

总之,朱标的这个政策,真正惠及万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二十年大明的人口将要迎来爆炸式增长。

朱标的第四个举措是兴修水利。

元末战乱,导致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至今没有修复。

而且黄河改道和淮水重新梳理,也导致以前的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开挖。

以前没有那个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弄一下了。

第五条是垦荒令。

五年内无人耕种的土地则视为荒地,任何人都有权力去开垦。

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免除赋税。

这个举措遭到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对,就连勋贵集团都罕见的保留了意见。

很简单,拥有土地最多的就是他们。

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耕种,大片的土地荒芜在那里。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家里产业多,不在乎那点荒地。

可我在不在乎是一回事儿,被别人开垦又是另一回事儿。

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面对群臣的反对,朱标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将这条命令修改了一下。

鼓励百姓去开垦无主的荒地,有主的荒地不能动。

但与此同时他还下达了一条政令,要求官僚勋贵群体,尽快将自己的荒地开垦出来。

如果地太多种不过来,可以转卖给朝廷。

群臣哪还不知道,这才是太子的本意,自己等人被骗了。

不过知道也晚了,之前已经反对过一次,现在再反对就是不给太子面子了。

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命令。

要么想办法弄人过来开垦自家的荒地,要么只能将一些荒地卖给朝廷。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大明出现了很多昆仑奴以及日本奴。

都是被大地主买来种地的。

日本奴听名字就知道,是从日本买来的奴隶。

昆仑奴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是对黑人奴隶的称呼。

但大明的昆仑奴并不是黑人,而是东南亚以及天竺那里的人,因为皮肤黑被取名昆仑奴。

这事一度让陈景恪很头疼,想了很多办法才解决。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朱标的这五条举措一出,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几年大明的政策走向。

各个衙门机构开始重新调整工作重点,以配合新政。

而也就在这时,军方似乎不甘寂寞一般,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预备役法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