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三全其美(2 / 2)

“现在黄河夺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黄河水灌溉,自然无法恢复往昔盛况。”

“还有航运,黄河是重要的航运线路,少了它北方就相当于是瘸了一条腿……”

他们甚至翻出了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黄河两岸有多少亩地,养活了多少人。

黄河的航运,为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后又拿出少了黄河之后,北方的情况。

如此详细的证据,南方人将信将疑,也开始翻书确定真假。

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北方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于是双方的话题再次变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认真的讨论,如果黄河回归故道会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太明显了。

北方那些土地将再次变成良田,减少了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南方人不用缴纳那么多赋税,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至此南北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别吵了,让黄河回去吧。

对大家都好。

这时江淮地区的人也站了出来,别忘了我们啊。

黄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复正常,江淮地区的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于是,民间开始广泛讨论,黄河回归故道的事情。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道了?

这才两天时间啊。

还是说,他是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变化,他又疑惑了。

这舆论肯定是有人在引导,能在应天府做这事儿的,就只有老朱一个人。

可老朱这么做是为什么?

莫不是想为黄河改道造势?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来问他:

“皇爷爷这是想做什么?”

陈景恪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问陛下,他肯定不会瞒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见了老朱,没多久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

并带回一个消息,改道。

陈景恪震惊了。

老朱这也太果决了吧,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说干就干?

然后就是深深的佩服,这才是老朱啊。

接下来他也开始想办法,为治黄做一份贡献。

让黄河改道,他也无能为力。

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专业人才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出路线才行。

穿越者的见识和经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黄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种草种树。

前世我国专门组建了多个部门,有的顶着风沙植树造林。

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用飞机撒播草种。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慈善个体等群体的加入。

等经济好转,就开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过去,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纷纷被攻克。

从卫星遥感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一步步变绿了。

这是中国人对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惠及全世界。

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唱反调。

什么全是气候原因,和人的关系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关系不大,为什么不见别的国家变绿啊?

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的经验,陈景恪也参与过几次植树造林活动。

还在某宝上种了几十颗梭梭树。

所以他对这事儿还是有一丢丢经验的。

先是将前世常用的植物写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不适合当前的剔除。

然后就是封山育林,在这个年代其实也很好搞。

大明满打满算才六千多万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南方。

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