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2 / 2)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

其后不久,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

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

由于夏收大丰收,储粮暂时足够,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

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

而且为了应对灾情,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灌溉更多的土地。

尽可能减少损失。

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

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通过大运河,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

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

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

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选择了瞒报。

有的县上报了,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

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朱元璋下令,再有灾情不报者,皆依此处置。

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

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

这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陛下圣明’了。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波及一省的灾情,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想想,答案很简单,一切都要从三年前揭皇榜说起。

陈景恪果然高瞻远瞩,进行的所有变革,几乎都在这次灾难中起到了作用。

事实,让朱元璋对他更加的信任。

于是在处置过山东旱情之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圣贤庙。

地位在文武二庙之上,与天坛、宗庙等同。

给黄帝上人文始祖封号,老子上至圣先师封号,孔子上万世师表封号。

此令一出举世哗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