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无题(2 / 2)

“既然有了流水线法,就尽快落实。”

“不只是生产鞍辔,别的器具生产也可以效仿。”

蒋登贵连忙道:“是,臣这就安排人去做。”

接下来,陈景恪为他们具体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法。

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标准化。

先有标准,然后才有流水线。

这也是为何他要先弄度量衡工具的原因。

蒋登贵将这些一一熟记于心,以免将来犯不必要的错误。

将这些处理完,众人终于来到了生产火器的地方。

这次陈景恪没有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将火药和火器的原理,告诉一众工匠。

然后就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改良措施。

首先是火药,对原材料进行了提纯,并拿出了颗粒火药的制作方法。

此时的蒋登贵,已经完全被陈景恪折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更何况,根据经验,他也能判断出颗粒火药的优点。

之后就是火器。

陈景恪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新式火铳和火炮。

从火绳枪到火遂枪,再到定装纸壳弹……火炮方面也差不多。

他还对炮弹提出了两种改良:

一种是在现有的圆形炮弹上,加个木头底座。

还有一个,是直接将炮弹做成圆锥形状,加一个小尾翼。

新样式火铳火炮,暂时打造不出来,无法验证威力。

但炮弹这个很简单,马上开工浇铸了一批圆锥形炮弹,又找来一批圆形炮弹假装木质底座。

然后众人来到试验场,进行试射。

“轰轰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脚下的大地都在震颤。

朱雄英、陈景恪早就见过放炮,到还没什么。

徐妙锦本就年龄小,还是第一次见放炮,吓的紧紧贴着朱雄英。

可把朱雄英给心疼坏了,伸手捂住她的耳朵,不停的安抚。

很快试射数据就出来了。

同样的炮,同样的火药,圆锥形的炮弹射程最远,命中率也最高。

其次是加了木底座的炮弹。

之前普遍使用的圆球炮弹,不论是射程还是命中率,都被甩在了后面。

不信邪的蒋登贵等人,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改变一下炮弹的形状,竟然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再次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

蒋登贵想到更多,炮弹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那新火铳和新火炮的威力又该有多大?

陈景恪也没有吝啬,开始详细的为火器工匠们,讲解火器的各种原理。

很多东西工匠能听懂,很多东西他们就是有听没有懂了。

陈景恪也没有强迫他们去理解。

目前来说,知其然就已经足够了,无需知其所以然。

——

今天发生的事情,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

看到陈景恪弄出流水线生产法,又改良火器,他表情平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认识这么久,他已经习惯了。

陈景恪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军器局,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

而且根据他以往的风格,这个改变还会非常大。

现在这个结果,不过是有一次印证了猜测罢了,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样东西:

“万物之理,理科,力学……真想早点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如此的神奇。”

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下令军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

军器局发生的事情,很快就穿了出去。

文管集团的关注点,是太孙给所有工匠发棉衣。

太仁慈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明君。

于是新一轮的吹捧又开始了。

武将一方则更关注火器改良,接下来几天,不少将领来到军器局,亲眼看看新炮弹的威力。

就连徐达都没能例外,他来的还是最快的。

当时第一批颗粒火药正好制作完成,新火药新炮弹,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

亲眼目睹了改良后的火器威力,军方将领都非常兴奋。

催促军器局加紧生产颗粒火药和新炮弹,至于新式火器的研究,也不能落下。

其实不用他们催促,蒋登贵已经抽调了最优秀的火器工匠,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陈景恪也没有置身事外,几乎有空就去军器局,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期间又出手改良了许多工具。

大约半个月后,第一把火绳枪问世。

试射之后,威力确实比三眼铳要强太多。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放下政务带着徐达等人,一起来到靶场查看。

当看到新式火铳,一击就将百米外的靶子击穿,众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惊。

朱元璋当即下令,加快研究新式火器,尽快使其投入实战。

并命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组建专门的火器军队,神机营。

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机营,提前了近二十年,被老朱给弄了出来。

陈景恪再次被抓了壮丁。

新式火铳是你设计的,肯定比别人更了解使用方法,过来献计献策吧。

说实话,他对这玩意儿了解也不多,连前世的普通军迷都不如。

不过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比,简直就是火器大宗师。

他将前世听说过火器使用方法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

比如训练短枪的姿势,比如三段式射击,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战等等。

果不其然,再次镇住了老朱等人。

第一杆火绳铳虽然造出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了,很多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就要一点点试验,总结出最佳口径,最佳装药量,射击寿命等等。

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只能靠无数次的试验来摸索。

不过陈景恪的工作,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工匠们已经知道新式火铳是怎么回事儿。

后续的试验,以及燧发枪等的研究,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了。

接下来,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理科基础教材的编写中去。

去军器局的次数则越来越少。

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朝廷也没有闲着。

马上就要过年,各部门都在忙着总结。

但这都不是最紧要的,眼下最为人瞩目的,是攻打辽东之战。

去年就计划好的战事,因为陈景恪的突发奇想推辞了足足一年。

这一年大明可没闲着,一直在调集军需物资,训练军队。

眼下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