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封狼居胥(2 / 2)

蓝玉好奇的道:“哦?愿闻其详。”

陈景恪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问道:“永昌侯可知陛下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蓝玉摇摇头:“想来不是什么好话。”

陈景恪叹道:“何止不是好话……陛下说他不得长久。”

听到这四个字,蓝玉脸色一变。

他没想到朱元璋对常茂的评价,竟然如此之低。

陈景恪继续说道:“郑国公的性情你也知道,寸功未立尚且敢目中无人。”

“若真让他立下大功,恐怕会更加嚣张,早晚惹出大祸。”

“到时太孙该如何自处?我们这些人也会跟着倒霉。”

“所以,让他当个闲散国公,享一世太平,对大家都好。”

蓝玉露出沉思之色,陈景恪的话,不禁让他想起了当年在云南的旧事。

他为了给常茂创造立功的机会,和别的将领交换利益,把一座必然会被攻破的城池交给常茂。

然而常茂却跑到山上,去抢一个北元据点,将攻城的功劳拱手送人。

事后他还自以为劳苦功高,处处炫耀闹了许多笑话。

最终蓝玉不得不将他送回应天。

活生生的例子,让蓝玉不得不相信陈景恪的判断,常茂确实扶不起来。

关键是不能扶。

没功劳的时候都尚且如此傲慢,要是立点功还不知道要怎么着呢。

以朱元璋对他的评价,真烦了事儿大概率也落不了好。

他自己死也就罢了,要是影响到太孙的声誉,那才是罪该万死。

想到这里,蓝玉彻底认同了陈景恪的话,说道:

“还是陈伴读考虑的周到,就让他当一世的闲散国公吧。”

这是朱雄英说道:“开平王乃国之功臣,又是我的外祖父,不能让他们家就这么没落了。”

“永昌侯可以从常家小一辈里,选一个可堪造就之人,带在身边加以培养。”

“等学有所成,也可振兴常家门楣。”

蓝玉颔首道:“太孙所言甚是……常茂无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继祖就是常家嫡长子。”

“按照礼法,当有他来继承常家爵位……”

“现在他年龄还小,再过两年我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朱雄英说道:“继祖在大本堂读书,性情虽有些顽劣,但还算是可以造就。”

“不过他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不妨现在就给他安排一位老师,让他学习兵法武艺。”

蓝玉说道:“也好,这几天我就给他找一个老师,让他学习兵法。”

此事就此解决,陈景恪心中也松了口气。

最开始出征将领名单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带着他过去,就是为了镀金。

陈景恪不反对镀金,但辽东之战太关键了,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种重要的战争,实在不适合镀金。

如果常茂是那种能力不足,但性格没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带着。

可他就不是个消停的人。

本事没多大,性情非常傲慢,总想整点大活证明自己。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种人让他去辽东,那简直就是拿三十万健儿的性命开玩笑。

所以,陈景恪就劝阻朱元璋,不要让他随军。

至于会不会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从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雄英,对常茂都非常不待见。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儿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过正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儿子,朱标和朱雄英都不好说什么,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刻薄之名。

陈景恪主动将这个锅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兴,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却不能不考虑蓝玉的感受。

现在能取得蓝玉的认同和谅解,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正月,过完上元节,北伐大军正式开拔。

——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辽东的时候,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棡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棡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款,尽量减少漏洞。

别忘了他还有个医生的身份,时不时的还要帮人看病。

这天,他照例去给马皇后检查身体。

来到坤宁宫,恰好听到马皇后再给徐妙锦上课:

“秦宣太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后来他的兄弟全部被杀……”

“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后果……”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外戚干政往往不得善终……”

“若真为了娘家人好,就更要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政……”

徐妙锦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尚且缺乏分辨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

“娘娘,为何宣太后是第一位太后呢?以前的太后都哪里去了呢?”

马皇后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三代两千多年历史,出了那么多王。

为何就没有出太后呢?这明显不正常啊。

陈景恪看出了她的尴尬,适时出声道:

“准确的说,宣太后并不是第一个太后,而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她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呢?”

马皇后也饶有兴趣的看了过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她想听听陈景恪的回答,或许对大明就有帮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