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发挥余热(2 / 2)

首辅 煌煌华夏 2280 字 2个月前

    两人叙了礼节,陆远上前陪坐,张居正则同下人忙活着将带来的礼品拿进屋子,随后又匆匆忙赶来负责起伺候茶水的事。

    “老夫给你介绍一下。”

    老爷子指着自己对面的中年男子言道:“这位是先太医院名医李言闻之子李时珍,来老夫这替老夫开几剂养身的方子,东壁,这位是咱们南京户部侍郎陆伯兴。”

    这就是陆远?

    这就是李时珍?

    两人对视,李时珍起身见礼:“在下见过陆堂官。”

    “时珍先生快免礼。”

    陆远托住李时珍笑道:“在晋叔公这里,只有学生陆远,没有户部陆侍郎,快坐吧。”

    二人谦辞着落座,杨旦又言道。

    “伯兴且稍坐一会,待老夫和东壁下完这一局。”

    “学生不急,正好也能观瞧学习一番。”

    陆远不急不躁,静心观瞧二人对弈,这一看便足足是半个时辰,最后终还是杨旦技高一筹,赢下此盘。

    反正陆远也看不懂,只能知道个结果。

    撤了棋盘,李时珍暂时离开,陆远看了一眼张居正,后者亦是退出十余步外,守着那小不点玩闹去了。

    “来见老夫定是有事吧。”

    杨旦言道:“若是朝政之事就莫要言语了,老夫不问朝政二十年,很多事未必比伱们处置的好。”

    “倒不是公事。”

    陆远答话道:“是这样,下官和几位上司商议过,有心想在南京开办一个书院,晋叔公您是学术泰斗,故想请您出面,联系一些在京的老友来书院挂个名。”

    “当年整庵在江西办书院,便和王阳明的心学吵的不可开交,老夫难得闲散,这开办书院的事,并无太多兴趣。”

    面对陆远的请求,杨旦选择了拒绝,他嫌麻烦。

    陆远点头表示理解:“这一点学生自然是知道,因而只是希望晋叔公您能来挂个名字即可,并不敢劳您亲往坐科教学。”

    “这是什么打算?”

    “您老的名气江南谁不知晓,若是您能出面,必有许多儒学贤士慕名而来,如此书院必可大兴,届时开堂授课,也能为国朝培育人才。”

    陆远直言道:“栽培后生、恩泽百世,则国人无不感念晋叔公之情。”

    杨旦看了一眼陆远,呵呵一笑。

    “你小子的花花绕可是不少,照实说吧,老夫也好为你谋划。”

    “真是事事瞒不住您。”

    陆远不敢藏私,便把自己的想法道了出来:“书院一旦开办,六省士绅无不望风景从,南京也可日趋繁华。”

    杨旦没有言语,而是看向远处的小孩,说起了这孩子。

    “这小家伙是老夫一个老友托付来的,孩子可怜,他父亲走的早,老夫那老友也去世了,临走前将这孩子托付来的南京,希望老夫能将他培育成才。

    说来这孩子的祖上和老夫的曾祖也是关系莫逆。”

    和杨荣的关系莫逆?那也就是说跟着朱老四的牛人啊。

    陆远小心问道:“敢问是哪一位先贤?”

    “老夫曾祖号东杨,彼之祖上号西杨。”

    西杨,杨士奇!

    这小不点竟然是杨士奇的裔孙。

    杨旦继续说道:“但是老夫也老了,李时珍来看过,说老夫元气日竭,恐怕难享几年天伦了,这孩子叫寅秋,你若是愿意的话,将来便替老夫带去身边抚养吧。”

    陆远不假思索说道:“蒙晋叔公愿意信任学生,将来学生一定将其视如己出,竭心抚育,使其成才为栋,替国朝效力。”

    杨士奇晚年因为儿子杨稷的连累,没能体面的退出政治中心,杨家因此而势衰,后代子孙也不如杨荣家族混的好,如此下去,恐怕就要泯然于世了。

    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若是能再拉扯一把,还是会有人顾念祖上旧情的。

    就比如此刻的杨旦。

    他用这种行为来点陆远。

    一百多年前老祖宗的交情,我杨旦尚且顾念着照拂其后人,那等将来我死了,你可也不能忘了照拂我的后人。

    见陆远应允下来,杨旦这才舒心一笑。

    “好,伯兴是个厚道人,有你在,老夫放心了,书院的事老夫会去书信几位老友,请他们与老夫一道出面的。”

    “如此,多谢晋叔公了。”

    陆远拜谢,随后便告辞离开。

    办书院、育门生,声名利害织聚成众。

    此曰。

    党!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