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少陵野老,诗圣杜甫(1 / 2)

李白,一个在文坛被称之为谪仙人的存在。

  很多人觉得他是盛唐的产物,沾了盛唐的光,没有盛世大唐的荣耀,就没有李白这些耀眼的成绩。

  但很多人忽略了李白自身的天赋,那些天马行空的诗句可不是依靠努力就能想出来的。

  所以说,文坛诗词这一方面,李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紧接着天幕又公布了排行第二的人物。

  杜甫(712年2月12日  [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

  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

  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  。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

  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

  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