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1 / 2)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着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

  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

  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说:“杭州,水陆交汇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

  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

  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

  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

  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苏轼为卤簿使,导驾进入太庙。

  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辆争道,没有避让皇帝的仪仗。

  苏轼使御营巡检使去调查原因,原来是皇后及大长公主的车队。

  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皇家仪仗使,苏轼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纯怕得罪皇后与大长公主,不敢说。

  苏轼就在车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书派人送给太皇太后处理。

  第二天,朝廷下诏书整肃仪仗队伍,从皇后而下都不许迎接谒见。

  不久苏轼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