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雄狮的决斗下(1 / 2)

“敌舰距离一万一千两百码,方位三一一度二二分。”

    “爱尔兰”号舰桥顶部的测距所,测距员米基线测距仪测定的方位读数传给下部的‘射’击指挥所,由军官们对照目标的移动速度、方向,利用“德雷尔”火控台计算出下一轮主炮‘射’击的参数。这种以机械部件进行数学运算的火控系统比过去的手工计算更加准确高效,尤其对远距离的炮击效用显著,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更比不上几十年后的雷达火控。战争爆发时,除战巡“玛格丽特‘女’王”试验‘性’地安装了坡伦火控系统,其余英国主力舰艇基本上都装备了“德雷尔”,却在日德兰海战中一败涂地,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射’击方位三一二度,仰角九度十五分,‘射’击预备。”

    发出‘射’击指令后,等到各炮塔相继报来“就位”的口令,英舰炮术指挥官按动发‘射’电‘门’,全舰主炮统一开火。

    此时此刻,英国快速舰队正处于横穿字头的有利阵位,但距离德国舰队尚有万余米,英国轻巡洋舰的英寸炮和驱逐舰的4英寸炮都无甚威胁,舰队的火力输出主要依靠超无畏舰“爱尔兰”号和装甲巡洋舰“黑太子”号。

    被对手抢占了字阵位,德国侦察舰队这时的表现却显得从容不迫,三艘战列巡洋舰排成整齐的单纵队。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因为受到“德弗林格”遮挡,“戈本”和“布吕歇尔”根本无法对“爱尔兰”号进行瞄准‘射’击,而当目标位置移动之后,它们也只能以前部主炮发动炮击,观瞄测距的效果则受到“德弗林格”号所排燃烟的影响,炮火准度有失水准。

    乍看起来,德国舰队处于非常不利的战术位置,实则属于冲锋陷阵的必然过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它每前进一步都将给对手造成更大的压力和威胁,而无论英国舰队如何调整,扳转局面的机会都在不断变小,唯一的区别在于它选择边打边撤还是鱼死网破。

    与此同时,在德国舰队右前方、英国舰队左后方海域,双方的雷击舰艇正展开一场‘激’烈的大‘混’战。德国的大型鱼雷艇抢先发‘射’了一轮鱼雷,但英国驱逐舰的规避非常敏捷,所有的鱼雷无一命中目标。英国驱逐舰队旋即还以颜‘色’,它们使出了主力舰队那般考究的战斗队形,以快速、‘精’准、猛烈的‘射’击狠狠打击德国的大型鱼雷艇群。当双方雷击舰艇冲到千余米的距离时,德国人发‘射’了第二轮鱼雷,英国驱逐舰也针锋相对地施‘射’鱼雷,然后,双方舰艇为规避对方鱼雷而开了一场劲爆的摇摆舞会。

    五六十条鱼雷同时在海面上飞窜,这个场面已经够让人吃惊的,更叫人讶异的是,双方居然没有一艘舰艇中雷。不过,英德轻舰艇部队的‘交’火绝非走走过场,英国驱逐舰的鱼雷发‘射’管数量较少,它们以舰炮火力为主,且擅长协同配合,海面上很快出现了两艘或三艘英国驱逐舰盯住一艘德国大型鱼雷艇猛揍的场面。德国人后期建造的几级大型鱼雷艇大幅增强了舰炮配置,单体战斗力对比同时期设计建造的英国驱逐舰毫不逊‘色’,但官兵的战术思维以及日常训练‘操’演还是更侧重鱼雷攻击,在近乎‘肉’搏的距离上,他们的炮火不如英舰凶猛,而是一再尝试用鱼雷搞定对方。几个回合下来,德国人这边已有三艘大型鱼雷艇遭到重创,英国海军只有一艘驱逐舰伤势较重,然而站在整场海战的高度,德国大型鱼雷艇群却成功缠住了对手,使之无法直击德国舰队,搅‘乱’希佩尔的战术部署。

    等到德国的大型鱼雷艇支撑不住而主动后退,这些英国驱逐舰已显疲态,接下来,它们必须突破德国舰队的中近程火力阻击,经受榴霰弹轰击的洗礼,才能够‘逼’近德国舰队并且发‘射’鱼雷。

    双方轻舰艇展开‘激’烈‘交’锋的这段时间,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冒着“爱尔兰”号的重炮火力高速前进,它们的前主炮逐渐从炮口朝前调整成了斜角向左,炮管仰角缓缓降低,弹着点重新聚拢到了“爱尔兰”号周边。

    “我方炮弹命中……敌舰艉部发生爆炸……要能把它打瘸就好了!”

    说这话的是希佩尔的参谋长,年轻的埃里希-雷德尔少校,而击中“爱尔兰”的炮弹来自“戈本”号。克虏伯的大炮以质量上乘、稳定可靠而闻名于世,‘毛’奇级战巡和赫尔戈兰级无畏舰所使用的/型倍径英寸舰炮亦是一款经典之作,它深得德皇威廉二世喜爱,曾钦定它为德国主力舰的标准武器,因为英国海军开始装备点英寸舰炮并研发英寸舰炮,才不得不收回这一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指令。

    无畏时代,舰桥司令塔、炮塔、水线是主力舰艇的重点防护部位,舰艉并不在这一范围之内,战场上确有可能出现雷德尔所说的情况,“戈本”号一炮将强大的“爱尔兰”号打残,使之丧失正常的机动能力,然后任由德国舰队宰割。不过,一发英寸穿甲弹贯穿层层甲板落入动力舱室的几率只是理论上的存在,除了最上层的甲板装甲,锅炉舱、轮机舱甚至排烟道都置于厚重装甲的保护之下,而且越重视舰艇生存能力的国家,在主力战舰内部防护上投入的气力越大,英德两国在这方面显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雷德尔的话说出没多久,“德弗林格”号舰体出现强烈震感,但这艘战巡未遭敌方炮火直接命中,而是吃了一发落在左舷近旁的近失弹。战斗至此,“德弗林格”号浑身冒火,遍体伤痕,主炮仅有4‘门’可用,舰员伤亡人数早已破百,舰体多处渗漏。损管人员全数出动,他们在努力与时间赛跑,而这场赛跑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全舰官兵乃至这场海战的命运。

    由于双方位置的持续变化,德国舰队逐渐获得了齐‘射’的角度,三艘战巡的后部主炮从右舷转回左舷。经过一番调整,各舰全体主炮仿佛得到了同一根轴的联动,‘射’击姿态保持高度一致。虽然“德弗林格”号只有半数火炮可用,“戈本”和“布吕歇尔”的‘精’准‘射’击仍使得德国舰队在攻击效率上占据优势――随着战斗距离的不断缩小,“爱尔兰”号,这艘原本有机会跟德国海军并肩作战的大型战舰,开始承受空前猛烈的打击。

    应奥斯曼土耳其的要求,“爱尔兰”号保留了英国主力战列舰采用统一副炮的设计风格,但副炮口径从4英寸提升到了英寸,而维克斯公司制造的倍径英寸舰炮‘性’能并不输给同型号的克虏伯舰炮。战斗过程中,“爱尔兰”号左舷副炮多次击中“德弗林格”号,然而在另外两艘德国战巡的猛烈打击下,左舷的‘门’副炮渐渐只剩下‘门’还能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