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玉米,红薯,文吏(2 / 2)

    而红薯就不用说了,这东西不占地,田间地头找点地方种上,产量和现在的许多农作物相比,可以用吓人二字形容。

    亩产万斤那都是少说了,即便眼下还没有良种也没有化肥,但有农家肥啊,仅凭他手头现在的这些红薯,亩产量估计也不容小觑。

    最保守的估计,起码也有几千斤以上的产量,而且现有的那些红薯,也可以很快扩繁起来,绝对是一种前途无限的救灾粮。

    更何况这东西浑身上下都是宝贝,几乎没有不能吃的地方,叶子可以吃,茎秆也能当菜吃。

    即便是干了的茎秆叶子,照样也是上好的饲料,所以某种程度上,这些红薯在李子霄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值钱。

    可惜的是现在找不来土豆,如果再有土豆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几种高产作物合起来大量推广,很快便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和老汉聊了一阵之后,李子霄还发现老汉确实不是吹的,在种田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耕种,积肥,施肥,灌溉几乎无所不通。

    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难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项,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

    “老伯,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有幸能和老伯遇上,乃是我的运气呀!”

    李子霄慨叹着对这个老汉说道。

    老汉赶紧连连谦虚道:“哪里哪里,大人言重了,俺也就会点种地的事情,哪儿有大人说的那么厉害呀!

    倒是小老儿要多谢大人,您给俺孙女的这些个饼子和肉干,要是没什么事,俺不敢耽误各位大人了,告退了!”

    看着老汉带着自己孙女离开后,李子霄也带人返回,在心里更加下决心,在开春后,是该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农,种植玉米和地瓜了。

    可惜,此时他手里的玉米和地瓜种子不多,一时还无法推广开来,先找一批有经验的老农试种一年。

    一来让他们积累种植玉米和红薯的经验,而来积累下更多的种子,方便日后的推广。

    而李子霄通过这次和这位老汉的对话后,对于永城县农民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得不说,钱广元确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这一年来,将永城县打理的井井有条。

    李子霄很多时候,都只会提出一些大概的思路,最多也只能称之为骨架,而剩下完善和执行的事情,就由钱广元来做。

    钱广元帮着李子霄把提出的事情给细化,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他都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钱广元也没让李子霄失望,自从接手了永城县的政务后,很快便摸到了门道,开始走上了正轨。

    他们完成了对当地户籍的统计,并且统一进行了登记造册,年前大量流民涌入永城县,让这里人口激增不少。

    钱广元到底是读书人出身,别看上阵打杀不行,处理起民事来,倒是轻车熟路。

    再加上白龙军一贯的严谨作风,也不存在贪墨之事,所以万事推行起来,都很是顺畅。

    老百姓们也一个个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的调配,使得永城县现在牢牢掌控在白龙军手里,这里的百姓早已不记得朝廷了。

    这段时间里,钱广元通过整合当地村民,集中松散的老百姓,对现有可耕地,进行复耕以及重新分配。

    并且腾出了不少的土地,为下一步接收流民,安置流民,腾出了比较充裕的空地。

    接着,李子霄便抵达了永城县城,钱广元的工作也受到了李子霄的高度评价。

    对于这些参与其中的文吏手下们,李子霄也都给予了勉力。

    同时也当即下令,赏给钱广元百两银子,跟着他做事的那些文吏们,每人也有十两银子的奖励,使得这些人非常高兴。

    毕竟他们属于白龙军中的文吏系统,上阵杀敌轮不到他们,平日里想要获赏,机会便没有战兵们多。

    而通过这次的事情,文吏们也意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性,只要活干的好,他们照样也会拿得不比战兵们少。

    这对于本地一些刚刚投身白龙军的文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极大的刺激,使得他们干劲更足。

    李子霄也感觉到了他手下文人的缺乏,现有的可以算上是文吏的人员之中,也只有钱广元有功名在身,好歹是个秀才。

    其余的所谓的文吏,大多数只能算是小时候读过几本书,认识字而已,一些人好歹算是童生,可是大部分人甚至连童生都算不上。

    而文人的缺乏,对于白龙军许多事情的推进,也起到阻碍的作用,武夫们打仗没话说,但是治理地方肯定不行。

    他们更喜欢使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民事之中,武力手段只能算是辅助作用。

    如果太依靠武力处理的话,有时候好事弄不好,也会办成坏事。

    故此李子霄在巡视了一圈下来之后,对于这件事又开始头疼了起来。

    现在他仅仅占据了这么点地盘,对于文吏的需求还不算是太多,但是以后他将会占领更多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果还只有这么一点文吏的话,那么肯定会严重的阻碍,以后他们白龙军的发展。

    对此李子霄有心招募,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之中,但是这一点目前对他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及的。

    毕竟他白龙军眼下,在这世上还名声不彰,也就在河南一带还有点名气。

    读书人不似普通的流民,流民给口饭,他们便跟你干,读书人的眼光,要长远许多。

    他们更多时候,是要看你的名气大小,未来发展的空间的,没名气的话,大多数读书人都直接免谈。

    别指望他李子霄虎躯一振,王八之气爆发,会招来不少人,跑到他跟前纳头便拜。

    没实力,名气之前,他如若想要招募更多的文吏,为他所用的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白龙军的伤兵们,充任各处村镇的堡长,某种程度上暂时缓解了李子霄手下文吏匮乏的情况。

    毕竟他们对李子霄的忠诚度,要高一些,一方面可以稳定军心,一方面可以控制地方,表面上是一举数得。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那些退役的白龙军伤兵们,基本上都是粗人,处理民务方面根本就是有心无力。

    最后,李子霄思来想去,还是得利用明朝这个将倾大厦,相比起自己培育文吏,从现在大明朝廷里搜罗一批文吏使用,还是最快捷的。

    这也是李子霄为什么要归顺朝廷的原因之一,在这个时候,哪怕大明朝廷腐朽不堪,但还是有很多文官对其忠心耿耿。

    李子霄打着大明的旗号,还容易招揽一批文官的好感,暂时让他们为自己效力,等日后他势力起来了,手里少年营的小伙子们成长起来。

    如果那些人愿意效忠他,继续为他效力,他还能继续用,如果不行,那就让他们拜拜,为自己忠心的下属腾位置。

    这也是,目前李子霄定下的,解决手下文吏的缺少的办法。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