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等待(2 / 2)

    一番比较之后,这一位三藏法师,最终作为法会讲经说法之人,便选在本年九月初三日,黄道良辰,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到乃是,李世民及文武国戚皇亲,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时至九月初三,水陆法会大开,这其中发生了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宛若烙印一般烙在众人的记忆之中,即便是随之时光的流逝,若是灵魂的火焰不曾熄灭,那处世的凡人就不会望却那一幕。

    当日有老僧当街叫卖袈裟、锡杖。这袈裟要价五千两,锡杖要价二千两。依那老僧所言着此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袈裟之面。

    当日众多大臣、皇亲、僧侣看到观音菩萨真身,这才知晓那老僧乃是菩萨所化,而讲经的三藏法师,也在那一日发下宏愿,要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经,而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愿与三藏法师结为兄弟,堪称一段佳话。

    时至今日,随着时间的演化,凡俗中人已经没有了那上古人族的伟力,分裂的人族,没有那镇压仙神的伟力,作为帝王的李世民也只好依照命运的流转,与三藏结为兄弟,若是他有人皇尊位,即便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敢如此,何况是三藏,这位金蝉转世的佛子。

    这世间看似人道大昌,人族是这世间的主宰,但这一切都只是表像,仙神需要人族的供奉、信仰,其实也就只是仙神、佛陀圈养的家畜而已,如若不是人族三皇五帝有着资本与仙神、佛陀周旋,或许人族的处境还要更加恶劣。

    玄奘西行当日,李世民临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为玄奘起名三藏,又因为乃是大唐高僧,因此被称为唐三藏。西行之路十万八千里,唐三藏肉体凡胎如何能行,因此当日加上一匹白马,还有随行的几位甲士护送,这队伍也还算可以。

    只是这些甲士乃是凡人,也没有像唐三藏一般的坚定意志,不得真经,永不还朝。因为三藏乃是李世民的御弟,在大唐境内可谓一轮畅通,感受不到丝毫的艰难,而那些个随行的甲士可谓是福利多多。

    路过的地方,不管是大官贵人,还是富商巨贾,都像这一位要到西天求取真经的三藏法师送出金银、盘缠,但作为高僧的他,品质自然不用怀疑,这些财宝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但那随行甲士没有这些顾忌,大量的财务进了他们的口袋。

    本来因为远离故土的悲伤在这些金钱的面前化为乌有,那心中一丝丝对唐三藏的怨恨自然也烟消云散,而是变得崇敬,将他看做真真的佛陀,一路上这唐三藏不曾受过一丝苦楚,那洁白的脸还变得白了几分,若是刘伯钦看到定然会说道:“不愧是后世的唐英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