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对穿肠(2 / 2)

  战场上,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的诡异一幕。

  赵括仅仅是站在两军阵前讲了几句话,敌人便纷纷倒戈投降,连自己的国君都不管不顾。

  魏王根本就不知道,赵括在魏军中的威望有多高。

  在他躲在王宫中享福的时候,是赵括率领魏军和秦军厮杀。

  在他和龙阳君湖上泛舟的时候,是赵括在救治受伤的魏军,亲力亲为,不曾放弃一个士兵。

  在他只能给士兵吃粗粮的时候,是赵括给大家带来了肉食,与大家同吃同住。

  在他累了休息的时候,是赵括在辛辛苦苦认人,了解大家的情况,甚至还让人拿笔记下来,晚上睡觉前再看一遍,防止遗忘。

  在他遗弃伤残老兵的时候,是赵王将这些老兵接到了赵国,养活他们。

  这些人将士中,大部分是跟随赵括打过仗的老兵,心中早就把赵括当做自己的君主。

  即便不是老兵,也深受赵括的恩惠。

  荥泽决堤的时候,是赵王一边派人带着物资过来救援他们,一边派军击退秦军。

  家乡发生干旱的时候,是赵王亲自带人过来赈灾,让他们一家老小得以生存。

  发生蝗灾了,是赵王带领他们解决了上千年来,从来没有人能够解决的蝗灾。

  是赵王带领他们疏通河道,加固堤坝,渡过之后的洪水。

  是赵王给他们分发种子,分发农具,帮他们完成耕种,并留下余粮,方才离去。

  饥荒来临的时候,他们没有见到魏王和韩王,没有见到朝中大臣,没有见到县令郡守,甚至连平时收税的小吏都不见了,但是他们见到了赵王,见到了赵王派过来救援他们的赵军。

  没有赵王,他们和家人可能早就成了路边枯骨。

  这些恩德,他们都记得,一直都记得,从来没有忘记过。

  他们的力量很微弱,弱小到不足以改变任何事,他们的地位很低下,如同路边的杂草任人践踏。

  但是他们知道感恩,知道谁对他们好。

  他们不认什么魏王、韩王,他们只认赵王。

  当一个又一个他们聚集在一起,无数个微弱的力量相加,足以改天换日。

  这一战的结局,早就在赵括一日又一日的不懈努力中注定了,只是直到今天才呈现给世人。

  春天种下的种子,并不能立刻收获,但总有一天,会结出累累硕果。

  后方,乐毅和田单面带微笑,他们都是跟随赵括参加过穰城之战的,也随赵括前往韩魏两国赈灾,他们很清楚这一切,当赵括决定御驾亲征,这一战就已经赢了。

  魏国和韩国不会有任何机会。

  田氏仅仅凭借着大斗出小斗入,尚能窃得整个齐国。

  赵括给予韩魏两国将士以及百姓的恩德,远远超过当年田氏给予齐人的恩德。

  在解决蝗灾,疏通河道,预防洪涝之后,赵括在韩魏两国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几乎被神化了。

  无人能够替代。

  魏王看着眼前一幕,整个人都愣住了,呆在原地,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面庞逐渐涨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整个人浑身颤抖,恨不得一声令下将赵括杀死。

  但是他不敢。

  这个时候下令,他被魏军杀死的可能性远远超过赵括。

  他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明明他才是魏国国君,为什么这些将士会听赵括的?

  赵括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将他们收买的?

  “我多次提醒王兄,不要和赵国为敌,王兄不听,现在明白了吧。”魏无忌来到魏王身边,神色有些落寞。

  明明魏国只要正常交好赵国,有他在,魏国就能躺赢,成为除了赵国之外,获利最多的国家。

  虽然除了赵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获利也不如赵国多,但至少比现在亡国要强得多啊!

  “他……是怎么做到的?”魏王瘫坐在驾六马车上,失魂落魄的说道。

  他想过自己有可能会输,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输掉。

  即便是已经发生在眼前,他依然有些不敢相信。

  “如果你能真正把治下百姓当自己人看待,关心关心他们,或许就不会感到奇怪了。”魏无忌说道。

  “你们没有让寡人失望,你们还是寡人的兵。”赵括笑着说道。

  看到赵括笑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楚国和秦国已经结盟,正在攻打我赵国彭城。诸位可愿随本将南下,直捣楚国国都陈郢,活捉楚王。”赵括大声说道。

  没错,他要率领韩魏联军攻打楚国!

  此时楚国主力全部在彭城外,国内空虚无比,没有任何防备,正是进攻楚国最好的时机。

  楚王绝对不会想到他会率领魏军和韩军进攻楚国。

  对于其他人而言,掌控一支新的军团需要不少时间,更别说三十万大军了,但对于他来说,不需要任何适应时间。

  这些大军,就是他的嫡系。

  “攻打楚国,活捉楚王。”三十万将士的声音混乱嘈杂,最后终究汇成一句话。

  赵括双手前伸,微微下压。

  声音戛然而止。

  “全体将士听令,拿起武器,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赵括大声说道,开始指挥魏军和韩军撤退。

  魏王甚至感觉赵括指挥魏军比自己都流畅,那边命令刚下,大家没有丝毫犹豫,纷纷拿起武器,调转方向,和刚刚丢下武器一样果断。

  “寡人的兵……变成别人的了!”魏王喃喃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