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重赏(2 / 2)

    此言一出,所有人大吃一惊。

    虽然这事已有眉目,却没想到是来得这样的快。

    须臾功夫,便见走了一个吏部郎中你步进来。

    这是新任的吏部功考清吏司郎中,人一到,便匆匆到张安世面前,行礼道:“下官黄靖,见过公爷。”

    说起来,吏部可没少吃太平府的亏,折了一个尚书,还有这黄靖的前任,可以说黄靖来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

    总而言之,得好好敬着这位威国公。

    他朝张安世赔笑。

    张安世淡定地看着他道:“黄郎中来此,所为何事?”

    高祥跟着张安世的日子也不短了,二人也养出彼此之间的一些默契。

    黄靖倒也不哕嗦,直言道:“奉太子殿下诏令,前来宣读一些任命。”

    张安世点头,落座,便道:“好,你宣读。”

    ·,黄靖又行了个礼,道:“这敢情好,人都到齐了不少,奉太子诏曰:太平府府尹高祥·”

    听到念的乃是高祥,许多人有点懵了。

    原本以为,高祥应该是不会动了,毕竟他已是少尹。

    而高祥对自己现在的地位,显然也十分满足,反正跟着威国公打下手,将来总还有机会的。

    谁知道。

    “勤勉肯干,熟知太平府事务,令其即日起,任太平府府尹”

    听到这里。

    所有人直接都懵了。

    此时张安世的一个眼神,高祥便立马会意。

    要知道,太平府府尹已是正三品。

    可在一年多前,高祥才不过区区六品同知而已。

    这转眼之间。

    最重要的是,高祥直接从佐官担任了主官,这里头,可是不同的。

    因为佐官直接升任主官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哪怕是蒙受上头人垂爱,也会需要有一个过渡。

    比如像少尹这样的情况,往往可能会去朝中担任一个部堂或者九卿之中的职务,才可能委以重任。

    毕竟,这是天子脚下的府尹,他的任命,是需要廷推的。

    不只如此,现在太平府的情况,谁都清楚。毕竟掌握的权柄实在太大了,这么多的钱粮,而且万众瞩目,其地位,不在应天府府尹之下,一般这样的任命,是皇帝比较关注的,往往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信任,廷推的结果出来,皇帝才肯点头。

    而现在,高祥这个从前一文不名之人,如今……直接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祥更是愣在了原地,显然,他比其他人更吃惊。

    他咳嗽一声,站起来,做了总结:“公爷方才这一番话,乃是肺腑之言,是为了你们好,诸公……咱们在这太平府里头,多少人虎视眈眈,又有多少人,就等着从咱们身上挑出一点错来?”

    他一脸诧异,他下意识地道:“威威国公材。”

    黄靖则是笑了笑道:“高府尹,威国公自然另有任用。”

    一下子,堂中诸官一个个开始交头接耳,大家都激动地看着高祥。

    而高祥到现在,还觉得晕乎乎的,竟不知该说什么。

    最终,他眼睛发红,渐渐热泪盈眶,先是感激地看了张安世一眼,在他看来,没有张安世,就绝没有他的今日。

    此后,他拜下,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臣谢恩。”

    当下匍匐在地,倒不是礼节如此,而是因为他腿软,已站不起来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一年多前,他还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眼可以看到头,甚至连往上升知府的可能性都不大。

    一方面是他本身人脉浅薄,另一方面,是一直困在太平府,难有出头之日。

    可如今,显然完全不一样了,他在庙堂之中,已有了一席之地了。

    “世途险恶啊!现在这点小错,公爷尚可以为你们遮掩,保全你们,可一旦积小错为大过,到时,就悔之不及了。”

    将来也有了向儿孙们虚夸自己的资本。

    当下,他那溢满眼眶的泪水,禁不住撒了出来,一时感慨万千,只觉得命运弄人而成就自己造化的,自是威国公,当然,还有新政。

    黄靖没有停下来,他开始有序地一个个唱名。

    要晋升的人实在不少,只是有的人在此,有的人并不在,足足三百多号人。

    这令黄靖不禁想到了太祖高皇帝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只是在吏部观政,他亲眼看到,当初因为空印案,砍了许多官员的脑袋,以至于人人自危,谁也不知,接下来是谁丢了乌纱,甚至因为进士不够用,举人也不够用,索性……这边人的脑袋一掉,另一边,便有吏部跑去国子学里找在读的监生。

    那一幕,黄靖永远也忘不了。

    可如今,在这里,好像一切又重演了。

    其中他所唱名的几个县令,甚至还有一个同知,居然在一年多前,只是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司吏。

    这司吏如今已是县里的县令,此时一听又要升任同知,人已几乎要昏厥过去,只昏昏沉沉的,连谢恩也忘了,像吃醉了酒一般。

    高祥环海浮沉许多年,其实早知道大家伙儿的心思。

    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有预期的。

    这些官职,若是放在那些清贵的翰林和御史们眼前,属于流放一般,可放在这些曾经一文不名之人眼里,这种鲤鱼跃龙门的心情,可想而知。

    一切都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于,这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不禁猝不及防,随即热泪盈眶。

    足足过去了半个多时辰,黄靖才气喘吁吁地做了一个结尾。

    此时,他已经口干舌燥,却还是朝张安世赔笑道:“公爷……已经宣读完毕了。”

    张安世的反应倒还算淡定,朝他点头道:“留下喝口茶吗?”

    “不不不,不必……”黄靖笑道:“公爷客气,下官还需去复命。”

    “如此甚好。”张安世微笑道:“那就不送啦。”

    “不必,不必。”这人说罢,便毫不迟疑地匆匆而去。

    紧接着,这府衙里便沸腾了。

    所以他的这一番话,倒是让这九县上上下下,一个个正色起来。

    高祥却直直地盯着张安世道:“公爷莫非不再管束下官人等了吗?”

    听到高祥这话,许多人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是啊,咱们都升了官,高祥也成了府尹,可谓是功德圆满。

    可大家不是傻瓜,他们是铁杆的张党,靠跟着张安世推行新政,才有今日,这官虽是升了,可是接下来他们还需在各府各县里推行新政,多少人不怀好意的盯着他们,他们早已树了不知多少的敌人。

    若是张安世不再管这一档子的事,那可就糟糕了……

    谁都知道,威国公就是大树,能为他们遮风避雨,所以大家才肯拼了命去干的。

    否则,别看他们一个个府尹、知府、少尹,县令,可在人家眼里算什么?

    就方才那礼部功考清吏司的郎中,抖抖腿,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张安世扫视了众人一样,一下子就明白了众人的心思,便笑了笑道:“咳咳……这个嘛,得看陛下的意思,我们都是臣子,自然……”

    “公爷……”高祥连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急了:“若如此,下官宁可不做这府尹,这府尹……”

    说实话,他们能有今日,完全是因为张安世推行新政的结果。

    “你这家伙,这是吏部的任命,你以为是儿戏吗?”张安世板着脸道。

    顿了顿,他脸色缓和下来,又道:“你们放心,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这事……不说陛下自有主张,总而言之,这一摊子事,我肯定放不下。”

    直到傍晚的时候,方才有宫中的宦官来到了栖霞。

    旨意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威国公、太平府府尹张安世,治地有功,功在社稷,敕为直隶右都督,督太平府、凤阳府、淮安府、安庆府、池州事,钦哉。”

    旨意很简洁,可里头的信息量却很大。

    高祥是随张安世一道接旨的,顿时掩盖不住的大喜。

    等那宦官走了,一群府里的官吏便纷纷围上张安世。

    这高祥道:“为此专门设置官职,可见……陛下和朝廷对新政抱有多大的期望,威国公……不,都督……”

    高祥还是觉得叫都督更顺口:“这是新政即将大力推行的征兆啊,如此一来,也不枉都督苦心。”

    这何止是没有浪费苦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