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几条小小的举措而已(2 / 2)

“你给咱闭嘴!”吕昶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朱元璋一声雷霆之声给打断了。朱元璋道:“咱的这两条措施,只是在针对贫穷的西南而已,你们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吕昶,记住,你还欠着咱一亿两银子。要不是咱卖字充实国库,山东的赈灾和兴修水利,你都拿不出钱来。”

“你,没资格反对咱。”

吕昶闻言,无语的退了回去。

“皇上,你是说,这两条举措,只会在西南地区实行?”胡惟庸站出来问道。

“不错。”朱元璋道,“西南地区贫穷,本来就没有多少税收。如果这两条举措没有什么效果,朝廷也没有多大损失甚至没有损失。”

“反正这些举措,又不会在其他地方开展,你们怕什么?”

不会在其他地方开展?

群臣闻言,总算放下心来。

也不再反对了。只是在西南地区实行,关他们什么事?

皇帝想试试新政,就让他试,反正新政还不一定成功呢。到时候灰头土脸,也怪不到大家头上。现在就站出来激烈反对就是自讨没趣,还是坐观其成败的好。

“专门针对西南的举措,你们不必听风就是雨,散朝!”朱元璋摆了摆手,离开了朝堂。

他现在是懒得和群臣讨论新政是否可行,反正都已经在实行了。

等西南成为了整个大明最富饶的地方,再宣布在全国推广。到时候他们再站出来反对,自然有提拔起来的西南的官员和他们对着干。

那时候西南地区成为全国典范,人口是其他地方的几倍,交的税赋是其他地方的几倍,他们才站出来反对,优势在我。

这就叫做先稳住他们,就像秦先生说的那样,先打简单的副本,困难的先不招惹。

群臣见朱元璋都了,纷纷下朝。

……

“皇上的这两条新政,很可能不止是在西南三省施行而已。”刘伯温府,吕昶,高启,宋濂,等文人聚集一起,商量朱元璋的重大举措,其中高启说道,“实行新政,不可能只是在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个地区,我大胆预测,皇上将来必定会推广到全国。”

这群人代表的是文官集团,浙东党。

“只能说是有这个可能。”刘伯温道,“皇帝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只在西南施行,你凭什么大胆预测?你能预测到新政能收到巨大成效?”

“不管如何,这两条举措,实在是太过惊天动地,不像是陛下自己想出来的。”吕昶道。

“这还不明显吗?”宋濂道,“一定是陆家村那人给他的提议。”

“那人的确是个大才,居然能提出这两条大胆的新政。”

“而且皇帝还听他的,直接就在西南三行省实行了。”人群有些嫉妒,朱元璋对那人可谓是言听计从。能影响全国的新政都直接实施,而不和群臣商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