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眼界的重要性(2 / 2)

“我们抢走了他们的两座金矿银矿,就等于掌握了他们的命根子。”朱棣道,“只要牢牢占据这里,倭国可以任由我们拿捏。”

“倭国以前出口的黄金、白银,大部分是出口到中原的,毕竟中原比较近。”胡惟庸道,“少部分出口到美洲,和欧洲等海外地区。”

“说实话,倭国对世界的认识,比之前的大明要先进一些。他们早就和澳洲,美洲,欧洲有来往了,并且还专门设置了澳洲执事代,海洋执事代两处专门处理海外事务的机构。”

“这也侧面印证了,秦先生给我们的世界地图的正确性。”

“果然应了一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在中原内部闭目塞听,就算把书读烂,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澳洲和美洲。”

“远征倭国,开阔了属下的眼界。”

“不错,眼界这东西是最宝贵的,也是最难获得的。”朱棣道,“先生给我们的一幅世界地图,开阔了父皇和满朝文武的眼界。”

“可以说,仅仅是一幅图,就对大明有盖世之功。”

“殿下说的极其正确。”胡惟庸道。

……

“如今,这里的金银储备,全部都是我们大明的了。”朱棣向绵延的银山望去,感叹起来,“以前他们把真金白银直接出口到别的国家,太亏了。”

“现在父皇在大明内重建没有儒家之后的天下,建设稷下学宫,竖立三皇信仰,正是需要大量用到银子的时候。我们以前存下的那点储备,不够用。”

“如今我们占领了石见银矿和佐渡矿山,把金银源源不断的运回大明,支持父皇的改制。这对父皇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们是父皇改制的最大支柱。”

“大明的新天下,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属下还是不太清楚,为何金银运回去了就能稳住大明当前的局势。”胡惟庸道,“建设新天下,需要的不是粮食木材石材人力什么的吗?”

“金银又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的。”

“你没有上过先生的课,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朱棣道,“就连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的时候,金银都是硬通货。”

“只要在人们可以生存的地方,金银就是最重要的东西,除非是在荒芜的沙漠之中。”

“现在大明的海外贸易已经开展起来,有了金银,就可以从海外买到粮食,等基础物资。”

“原来如此!”胡惟庸道,“如果没有秦先生建议的大兴商贸,大力开拓海外贸易,就算金银再多,对大明也没有实际用处。”

“由此也可以见到,商贸对王朝的重要性。”

“以前的王朝大多数都重农抑商,严令禁止海外贸易,的确是鼠目寸光。”

“以前的王朝重农抑商,是因为和外界交流少了。”朱棣道。

人群几乎已经忘了,在秦宇来之前,朱元璋也是重农抑商,打击海外贸易的。

“宋大人,金银每年的产量,能不能提高一点?如今的大明,急需要大量银子运回去。”朱棣转头向‘炼银使’宋文康问道。

“不可能了。”宋文康道,“年产一万公斤金,六万公斤银,已经是银矿的极限。我们目前用的炼银方法,叫做灰吹法。是将银矿和铅矿融化,然后在熔炉里摊开,高温加热,从而获得白银。灰吹法的炼金,炼银极限,就是年产一万公斤金六万公斤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