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社会生产力才是根本(2 / 2)

“攻击稷下学宫的,都大有人在。”

“老子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

应天府。

皇宫。

奉天殿上。

发钱政策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朱元璋打算验收一下成果,看一下百姓们的反应。

验收成果最好的办法,是皇帝微服私访,亲自到贫苦的山区,去体验一下民情。但是朱元璋作为皇帝太忙了,没那么多闲工夫去。

因此只能坐在奉天殿上,听群臣的汇报。

皇帝的政策虽然好,但如果地方官吏如果施行不到位,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惠及百姓。

“沈万三,发钱过后,应天府的粮价涨了多少?”朱元璋问道。

“禀皇上,应天府大米每石涨了一钱银子。”沈万三回答道。

“大米只涨了一钱银子,而咱给百姓发的是十两银子,现在列位还有人说,发银子没用吗?”朱元璋淡淡的道,“就连傻子都知道,粮价上涨根本不可能全部抵消掉,朝廷给他们发的钱。”

“不过,涨了一钱银子,也对百姓不利。”

“最好是一钱银子都不涨。”

“皇上,你给百姓发了那么多钱,想要粮价一分不涨,那是不可能的。”沈万三道,“除非是从高丽,扶桑神国,等海外地区调集粮食过来,稳定物价。”

“那就从海外调集。”朱元璋道。

“此外,汽轮纺织机机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江南地区的丝绸业大幅度发展,从海外诸国赚取了不少银子。这对大明物价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沈万三道,

“经济繁荣的杠杠,在无形之中,消除了发钱给物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天府的粮价涨的不多,但我听说在别的地方,粮价却涨了不少。”杨宪道,“据报,在偏远的川蜀行省,粮价张了三钱银子。”

“只涨了三钱,和十两银子相比,也不是什么大事,百姓也是赚了的。”沈万三道。

“现在西南的发展也不慢,相信下一季度粮食丰收之后,物价又会回到从前。怕就怕,来年不风调雨顺,出现天灾粮食歉收,那么粮价就会继续上涨。”

“不过,现在大明已经开始在种植土豆了,百姓已经不再那么依赖稻米生活。土豆的大面积种植,可以说,也对稳定物价起到了作用。”

“听秦先生说,他现在正在让人培育高产的杂交水稻。”朱元璋道,“如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那么百姓就更加不愁吃穿了。”

“由此可见,庄稼的高产,才是一切的根本。”

“皇上的话,直指问题的本质也。”沈万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