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功过参半毁誉由人(1 / 2)

沈嬷嬷也算是明白了,胡氏既要吃四房的遗产,又不想恶了二房,这般卸力,全然是一副只享香火,不闻苦乐的泥菩萨做派。

    沈清霜对“宫闱宅斗”的印象,姑且还停留在女官们当消遣传看的话本里,她左想右想也想不通,都是自家孩子,斗将起来,胡氏能捞着什么好处。

    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但斗争也分层次。单纯的内耗,和相互促进的比赛,本质和效果都不一样。

    在沈清霜眼里,自姜澄登基以来,后宫都很和谐。

    王府里是啥样她不清楚,但宫里的几位主儿,里里外外,感情都不错。

    皇后治理有方是一方面,太后不乱插手,是另一方面。

    自女官启用开始,后宫之中,就是皇后大权独揽。

    中洲现任皇后姓陈,当年也是从“皇储候选人”里厮杀出来的。

    听起来,其实还有点带感。

    皇后娘娘菩萨心肠,雷霆手段。陛下后宫中妃子数量虽然不多,但各个都是精明强干的主儿。

    盖因皇后娘娘冲锋带头在先,后宫嫔妃不得不卷。

    姜澄的后宫,说是后宫,其实更像是一个有性别门槛的人才库。把诸多女中英豪囊括其中,给前朝排忧解难的。

    当然,也有习惯斗来斗去的低位嫔妃耍过心眼儿,可这都无伤大雅。

    女官制度,其实就是后妃等级制度里剥离出来的。很快人们就发现,与其靠争宠提高待遇,不如多为中洲精神文明建设做些贡献。从皇后娘娘手心里,扒拉年终奖,它不香吗?

    沈清霜在这种环境下待久了,猛然接触到了低层次宅斗,心里一时还有些拗不过弯儿。

    胡氏偏心偏得厉害,在座所有人,谁看不出?甄荣听了贾语那一番话,当即意识到,此事是自己理亏。

    “既然老夫人这般说了,那孙儿就先去温书了。”他打了个招呼就溜,单纯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一个读书人,偏偏忘了礼法,一个招呼都不打,一个婆子都不带,无缘无故就闯了二门。

    甄家虽说是商户,治家却是老牌世家的做派。便是老夫人不发落,倘若妹妹回去告诉爹爹,自己免不了吃一番挂落。

    眼下得了口风,溜得比谁都快。

    唯一的男丁走了,沈嬷嬷思忖片刻,方才露出些笑意:“哎呀呀,今儿个姐妹几个可算让我开了眼,快快快,都起来,地上可凉得紧。”

    胡氏狐疑地扫过去,她本以为沈嬷嬷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发落几个小的,却不想,这几个丫头片子,非但无过,反倒还有功了?

    世人对女子苛刻,男女之事若是传扬出去,对男人来说,不过是多一副风流美名。可对当事女子,却是灭顶之灾。

    按照胡氏的意思,这种事儿就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甄家兄弟姊妹都是手足,虽然甄荣是到了说亲的年纪,男女之事也该避讳了。可退一万步讲,几个丫头就一点儿错都没有吗?

    在二门里碰到男丁,一旦传出去,那是事关名节的大事儿。头一桩要做的,不是辨别是非,而是得先把自己摘出去。

    保全了自身,日后才能徐徐图之。

    天底下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

    几个女孩儿非要去争个对错,可胡氏,并不想知道谁对谁错。

    明明是甄荣有错在先,她却嫌弃几个女孩儿非要把事情闹大,平添不少麻烦。

    胡氏实在无法理解沈嬷嬷的态度。

    自己教的学生,手底下出了乱子,闹到长辈们面前……若换做是她,甭管谁对谁错,先教训一通再说。

    她却不曾想过,这事儿也不是一次两次,息事宁人的态度,断不可取。

    正是因为有她和稀泥,甄荣才有恃无恐,对甄莲时有冒犯。

    倒是甄家姐妹几个,懂得了“同气连枝,荣辱与共”的道理,也知道如何用行动保护自己的名节。

    越是偏远的小地方,对女子的压迫和要求就越多。沈嬷嬷虽然属于“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既得利益者,却很能理解小家女儿举步维艰的无奈。

    她沈嬷嬷掏出荷包,抓出把金瓜子就塞到贾莲手上:“今儿个这件事儿,你做姐姐的带了个好头,知道护着妹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