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问道心甄英修炼忙(1 / 2)

姜澈不耐烦看那信,丢给了姜茂,姜茂看了好笑,又交给甄英。

    甄英便亲自润笔改了帖子,把“贽见礼”改成束脩,又添了一方端砚,一支湖笔,连着一些财物凑成一份大礼,交给了家塾中的司塾范先生。

    王府的坐馆之处与别处不同,除却修习《四书》等外,又常有供养的食客来讲学。

    融丰先生虽不是食客,到底领西席的差事,每月一次排班,顺着时间过来。

    甄英博采众长,操琴师从雨宫先生,修《鼓阵曲》《乱心抄》一类;下棋自学了弈秋先生的几张谱子;书法自有融丰先生倾囊相授;绘画则师从马良先生,做点睛笔。

    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最深处的“道”。

    先贤曾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论述的“道”,都因为语言的局限,仅仅只是“道”的一个投影。

    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每个人感知到的“道”不相同,可能有的人理解中的“道”截然相反,却不能简单粗暴的定义他们是错误。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的能寻找的自己的道,例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他的道却是琴艺,又或是庙堂之上的能臣,上天赋予他的道是剑术……因种种外力限制,或是在不属于自己的道上南辕北辙,亦或是悲哀的从未意识到“道”的存在,碌碌然为众人。

    所幸,天下间,除了门派、世家,就属皇族掌握的“道”的路径最多。

    民间所知最多,也是践行者最多的,是“文心”、“武魂”这两大道统。

    五大门派根据五行,又各自掌握“阵法”、“炼器”、“符篆”、“丹药”、“飞剑”这五条。

    除此之外,各大小世家也自有自家的道统,如太原王氏掌的“书法”“正气”;清河崔氏的“御兽”;博陵崔氏的“列阵”。

    又有会稽阮氏的阮青州的“琴操”、沪上名媛丹笙子的“丹青”二道,隐隐有将七大世家变作九大的态势。

    甄英心思机敏,又有之前姜澈的教育,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安灵儿之前受困于内宅,却是从来不曾接触过,只觉得十分吃力。

    一边私下里刻苦,心急却越发不能成事,神色却是一日比一日落寞。甄英何尝不知她所想?干脆找了个时日请方家姐姐一聚。

    方金枝出身武将世家,年幼失孤,所受教育还不如安灵儿,但为教养弟妹,许多事情不得已的亲自去做,浆洗缝补,样样拿得出手不说,偶尔还兼职赏金猎人,去抓些有悬赏的逃犯换了赏金,自认识一帮江湖儿女,见识更加不凡。

    安灵儿见方家姑娘家境比起自己还不如,自己自怜自伤,心境却是远远落下了。却是振作起来,旁的都不理睬,只一心调制香料,立志要开辟一条新道来。

    这几日调解安灵儿,方金枝就走动得勤快。

    食客们并非专职老师,讲课往往天马行空,拖堂是十有八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