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佟掌柜智计拦踢馆(1 / 2)

正月将过,茶馆的生意红红火火,外头的街道冷冷清清。

    甄英打定了主意,今儿若是能再赚三两,就能凑够了贽见礼。

    到时候入了学,换成晚上出来使活儿,赚的比白天场子多些,说不定能赶在芒种前把大姐的衣裳首饰赎出来。

    茶馆掌柜的人也实在,甄英登台表演,得的赏,全归她自个儿。

    至于茶钱,掌柜的一开始说毛利三七分成,甄英怕拿多了让老板吃亏,非要定一九,最后两人一折中,定下了二八分成。

    能在茶馆里泡一下午的,都是不差钱的爷,一个白天,少说也能赚个三四两银子。

    想到这儿,甄英浑身都充满了力气。

    随着甄英的娓娓道来,台下人都听了入了神。

    甄英听惯了短视频里的评书相声,开口能唱黄梅戏,抬手能打花鼓,又治好了嗓子,未变声的孩童音清亮且不说,调门儿也高,使起柳活儿最是顺手。

    最重要的是,她既然开了口,就没人会把她往甄家那哑巴身上想。

    甄英这会儿唱的是《沙家浜》里中的《智斗》,三种声线来回切换,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的很新的东西。

    偏唱到“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时,茶馆靠门的凳子被人“咯”地一脚踹断,打断了台上的表演。

    所有人回头,对闯入者怒目而视。

    来人先前是个招摇大摆的样子,目光在人堆里一转,看到几个熟悉面孔,顿时意识到,今儿还不能来硬的。

    当下弯腰抱拳,遵从心的指引,找了个靠墙的位置看表演。

    见佟掌柜过来,那人斟了一杯茶:“佟掌柜,生意兴隆啊。”

    掌柜的也连忙起身:“哎呀呀,李班主,生意兴隆。”

    俗话说得好,不招人妒是庸才,茶楼生意好,自然引来了同行嫉妒。

    云县唯一一家勾栏名为“春满楼”,里头安置着县里唯一一支戏班子,就是眼前这名李班主的“季云社”。

    甄英唱完了一段儿,去后台歇息,就见跑堂小哥早早在这儿候着,给她做耳报神。

    跑堂的贴着甄英的耳朵:“这回可麻烦了。”

    “怎么了?”

    “小仙长是外地人吧,这‘春满楼’来头不小,连匾额,都是安县令亲自提的。”他说着,用手往前头指了指,特别强调:“全县有县令亲题匾额的勾栏,就这么一家。”

    甄英笑得要喷茶,伸出小拇指一指:“那又如何?这县里,还有第二家可以听曲儿的勾栏?”

    “不一样的。”跑堂压低了声音:“安县令亲自题了“春满楼”的匾额,他那第四房小妾,就是这名李班主的亲妹妹,“季云社”当年的台柱子,叫,李香云来着。”说着,用手推了一下甄英,眨了眨眼睛:“那李班主,可是县太爷的小舅子!”

    “哦~县太爷的小舅子。”甄英拉长了声音:“若是我没记错,中洲的法律,是明令禁止官员纳妾。”

    她露出一个狡黠的笑来:“那安县令,满四十了?没儿子?符合标准?”

    “嗨,咱们这是小地方,比不得白玉京里。这云县城里啊,县令就是这个!”跑堂的伸出个大拇指。

    这种事情,向来是民不举官不究。虽然中洲律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官员无爵,未满40不得纳妾,可权力到底是最好的春药,即便是他们不主动,也会有投其所好的人放手一搏。

    甄英面色一沉,正准备起身:“我倒要看看那个李班主是什么来头。”

    “哎哎哎!别介别介!您先坐下,坐下。”跑堂小哥连忙摁住甄英:“我就是给您提个醒儿,知道您是强龙,可县太爷啊,就是那地头蛇。”

    跑堂小哥示意甄英看一圈:掌柜还在和那李班主虚与委蛇,账房先生百无聊赖地拨弄着几枚大钱,小丫鬟如穿花蝴蝶一般跑来跑去

    ……

    “您红尘历练,到时候拍拍屁股就走,咱们这一家老小有家有业的,得罪了县太爷,不合适。”

    甄英放下茶盏,拍了拍跑堂的肩膀:“知道了,放心。”

    她被人踩在脚底八年,很能共情底层人的谨小慎微。

    旁人的一点点风浪,都可能倾覆他们费尽心血维护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