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创办大学,军校(1 / 2)

“还请殿下明示。”

    王渊听到郭天翊的话,好奇不已。

    其余官员亦是如此。

    若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内政,势必会触及到士族们的利益。

    每当政策下达,处理不好天下士族的问题,也容易出事。

    “本太子欲设立大学。”

    “大学每四年一届,一部分名额由各地士族之中的优秀学子通过考核后可进入学院自费学习,另外会提供一部分免费的名额,供寒门弟子学子。”

    “这些学子,毕业后可直接根据考试成绩来分配到各部任职。”

    郭天翊的威严之声荡开,满朝皆惊。

    大部分都细细揣摩着郭天翊的意思,眼睛越来越亮。

    如今的大奉,缺的是什么?

    正是人才。

    举孝廉入士,举荐制有利有弊。

    利的地方就是一些重要的官员举荐,很少会举荐废物。

    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团体的壮大。

    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

    那就是文臣们的数量远比武将来得少。

    为何?

    因为大奉的制度问题,凡是从军,只要有军功就能升职。

    军工越大,升职越快。

    甚至可以封爵位。

    积累军功的速度,远比你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来得快。

    还有一点,就是职位越高的官员,越不愿意轻易举荐人才。

    如王渊阎希亮之流。

    他们的学生,也是其他官员主动举荐上来的。

    五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靠政绩提升。

    这个时代的文人最好名声。

    尤其是朝中的老臣,更是注重名声。

    万一举荐的人有问题,是个心术不正之人,是个酒囊饭袋,举荐上来后出了岔子,这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名声都毁了。

    郭天翊所说的考试,正是科举制度的设想。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完美的人才选拔方式。

    寒门弟子想要出头,就要靠十年寒窗来考科举。

    而郭天翊设立大学,亦是为了加速培养人才。

    先在京城小规模的施行,学业完成后可以经过考试来定水平高低,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人才,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鱼目混珠之人。

    “太子圣明,臣附议。”

    “太子圣明,臣附议。”

    “太子圣明,臣附议。”

    “.....。”

    满朝文武,无不恭敬出声,赞同这一政策。

    阎希亮微微皱眉,出列道,“陛下,设立大学乃是天大的恩典,只是这大学老师该如何安排?”

    阎希亮有他的独到见解。

    如今各学术流派都不服别人的流派,在民间经常有各流派的学子互相争斗的情况。

    上门辩论,挖人,还是轻的。

    严重的,直接动手,甚至聚众斗殴。

    谁都觉得自己的学术流派最好,是治国之道。

    单一个儒家,都因为地域不同分许多流派。

    儒家里面,有激进的,有保守的,也有酸儒...

    所以,开设大学固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