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们需要这个故事(2 / 2)

“自从专业的风投机构找到他,并且把他引导到这条道路上之后,共享单车的发展就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

林一追问道:“假如你现在还是一个投资人的话,你会投小黄车吗?”

刘简妮实事求是地回答:“我不会第一个投,这和我本人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有关。”

“但是林一,现在我是万里出行的CFO,在我看来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是必投的。”

这下林一不得不非常认真地对待她的理由了。

“老朱,或者其他的投资人看中了这条赛道,并不是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盈利的大饼。”

“而是看中它高频的需求,如果这种商业模式真的能打通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用户每天至少会使用两次。”

“而且骑得起车的人总比打得起车的人更多,所以这是一个更大的用户池,相比于骑车本身赚不赚钱,他们可能更加看重这个东西。”

“虽然骑车是个简单的行为,但是流量的魅力在于它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如果引导得当的话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这才是共享单车的故事。”

林一对此自然能够理解,但还不足以说服他放弃之前的想法。

“所以你觉得它可以往打车软件这边导流?”

“但是你也说了打车的群体和骑车的群体并不重合,这中间的转化率是非常可疑的。”

刘简妮摇头道:“刚才老朱说了一句恭维话你可能没有留意,他说万里出行是目前出行领域唯一的巨头。”

“共享单车的红利我们到底能不能吃得上,我没办法保证,但就算只是为了巩固我们在大出行行业的地位,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次浪潮。”

“退一步说,宁可让事实证明共享单车的模式在我们手上失败了,但也不能被别人抢走。”

“林一,我们需要这个故事。”

刘简妮的话不能说醍醐灌顶,但确实以她的视角给了林一更多的提醒。

作为刚刚结束了三年苦战的打车行业唯一幸存者,投资人最怕的就是之前的局面重来一次。

让投资人相信公司有护城河,以及公司真的有护城河,这是两个相互关联但绝不重合的事件。

林一很清楚共享单车是玩儿不转的,但依然被说服了。

“我遵守游戏规则。”

刘简妮对于林一能够听得进劝告非常欣慰。

她也进一步说明道:“其实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在共享单车的热潮里置身事外,倒不是说必须要选择这个小黄车。”

“这个行业里面还有其他的标的,申城那边就有一个能跟小黄车分庭抗礼的。我可以把他们约过来我们分别见一见,然后挑一个靠谱的团队。”

在这件事情上林一还有别的想法。

他本来是不打算趟共享单车的浑水,那么不管是小黄车还是什么车,都通通不必考虑。

既然以万里出行的位置没办法充当一个看客,那他的心态转变之后,反而有了决定。

“不,我们就投这个小黄车。”

听起来略显草率,但是刘简妮没有再坚决地反对。

她不认为林一这个决定是武断的,因为以万里出行今时今日的江湖地位,至少在出行领域,他们选择了谁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他们不是棋子,是棋手。

林一对此表示认同,在私下里他还有别的理由。

“简妮,你刚才说的我完全同意,只有一点例外,那就是你说无足轻重可能小看了戴巍,他的……”

“嗯,破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