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进军路线(2 / 2)

    镇南军在洪州附近(今南昌附近),看似重要腹地,实则如果秦国真打过来,都不会多看一眼,国家在那囤积大军,完全没有必要,浪费粮饷。

    反而是北面江州(今九江市),湖口一带才是关键,那里的奉化军应该加强,如果他这里的南都(武昌)军团作为第一防线被突破,那九江,湖口必成第二防线。

    可惜他的所有上疏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之后还收到陈公的秘信,说让他不要在上疏,国主对此已经厌烦了,对他不好。

    从那之后,他便不再上疏,只能不断加强自己的武昌守备。

    而南面新上任的镇南军节度使朱令赟据说是国主钦定的大将,不过见面之后他却觉得是个怂包,和其关系也不太好。

    或者说与同僚以及朝中官员,除去陈公,以及徐公之外,就没有谁和他关系很好的。

    徐公(徐铉)是他一一个看得起的文人,在和朝中那些软骨头不同,虽然都是读书人,但徐公格外有骨气,见面不多,可他映象很好。

    林仁肇不管将士们的抱怨,又在下午重新制定了计划,加强了南都武昌附近江防部署,虽然沿江其它同僚大多散漫不当回事,可他却一刻都不敢放松。

    .......

    “主力走唐州,襄州(襄阳),荆南(今荆州市),沿江陵动进,进攻南都武昌。”枢密院中,魏仁浦提出自己的建议。

    年关将至,战争准备已经进行一年,枢密院里摆着暖和的炭火,门窗都留了缝隙,一圈人正一面烤火,一面围坐着商议光于进攻南唐的进兵路线。

    如今打南唐,可谓敌我最悬殊的一次战争,南唐的实力完全没法和秦国相提并论。

    所以这次打仗,史皇帝定下了目标,不只是能打过去那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少杀人,少破坏南唐的经济基础,不让百姓受苦。

    基于这样的要求,枢密院提出两点。

    一、沿江进攻,不向南纵深展开开兵力,主力军队打沿江重镇。

    二、各路军队直取其首都江宁城,打下江宁其它地方自然就臣服投降。(既金陵,南唐改为江宁,但北方人大多数时候依旧习惯叫金陵)

    三、战争如果不顺利,就改为消耗战,不发动强攻,大军不就地就粮(就地抢粮)。

    史从云十分同意,第一点从战略上来讲,如果拿下江边重镇,那南唐基本也就亡国了,而南唐几个重要军镇,武昌朕,镇南军,奉化军,镇海军,江阴军,基本都是沿着长江部署的,不向南打,能加快战争速度,又能避免战争的大规模破坏。

    第二点则最为重要,直取金陵,其它不管,这样能把对南唐全国的破坏降到最低,而南唐战斗意志也不强,如今他们已经三面被大秦国土包围,成了小的国中之国,只要金陵陷落,其它地方绝大多数也就投降了。

    第三点则是基于两国国力来说,根据卢多逊和武德司间谍的秘密回报,南唐国人口大致在五百万左右,这和如今地大物博,人口两千万左右的秦国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即便不能迅速取胜,耗也能耗死他们。

    闾丘仲卿就提过,据他的推算,就算情况最坏,秦军渡江都不成功,也之需要常年袭扰,让南唐国在长江沿线保持三十万军队,那也只需十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后勤补给就会让他们的国家完全撑不住而崩溃。

    当然,那是下策,史皇帝等不了十年,他也不想要一个饿殍遍野,人口锐减的江南。

    他想要的江南是物产丰富,鱼米之乡,人丁兴旺,美女很多的江南。

    正当史皇帝踌躇满志,用手划过襄州,荆南,江陵等沿江城市时,手一下停住了,停在南唐国的西大门武昌上。

    他皱眉,因为南唐西面的守门人是南都留守林仁肇........

    林仁肇可是老朋友了,十几年前的淮南之战的老朋友,他的悍勇和胆色至今还让包括史皇帝在内的很多后周老将记忆犹新。

    魏仁浦,闾丘仲卿,范质等人见他皱眉,也很快猜到了原因在哪。

    林仁肇守着武昌,主力进军的第一道大门,多少会让人有些不安。

    “这是个变数,如果有办法的话最好想想。”史皇帝下了定论。

    “遵命,官家,我们和武德司那边沟通沟通,看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能不能想想什么法子。”闾丘仲卿拱手。

    史从云点头:“别的都行,最好把这个换了,让卢多逊那边也运作运作,先摸清楚林仁肇在南唐国的处境,他在那实在不让人放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