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巴格达(2 / 2)

司机有五十多岁,穿着很得体,看到他上来好奇的看着他,问了一句他很熟悉的话。

“你是华夏人还是RB人?”

“我是华夏人。”

“华夏的朋友,欢迎你来到伊拉克,你要去哪?”

听到他从华夏过来,司机高兴的伸出手握了一下。

郑经想到刚才大胡子告诉他的名字,说道:

“阿尔曼苏尔酒店。”

听到酒店的名字,司机问了一句:“广播电视大楼附近的那个酒店吗?”

“对,就是那里。”

“好嘞,你坐好,我出发了。”

说完,司机一踩油门离开了机场。

使出机场,郑经就看到右侧有一堵高墙。

司机看到郑经看着墙,提醒他别盯着墙看。

从司机的口中得知,这堵墙是机场的外围也是警戒线。

并且,在高墙的下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重兵把守,所以,司机提醒他,千万不要盯着墙看,也不要拍照,要是被士兵发现会把他带走调查。

听到司机的话,郑经不在盯着墙看,而是把目光看向了路上的车辆。

郑经发现路上还有一种黄色的出租车,在等红绿灯的时候,他问了一下司机。

“这个黄色的出租车和我坐的这个出租车有什么区别吗?”

司机听到这话,有些自豪的说道:“我这辆车能进入绿区。”

绿区?

这是什么地方?

司机看了一下郑经,看到他有些不解,这才想起来他是第一次来伊拉克。

一边开车一边给他解释着“绿区”是什么。

经过四十多年的战争,伊拉克绝大部分城市都被轰炸过。

作为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也没有幸免。

很多地方都被炸弹轰炸了一遍。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政府把保存完好的地区,当做驻地,并且称呼这里为“绿区”

而被炸弹轰炸过的地方,也被称为“非绿区”这里代表着不安全。

据司机所说,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非绿区,非绿区也分为能住和不能住。

有些地方被炸弹炸的太厉害,高楼大厦都成了废墟,还有些房子都被炸的倾斜着。

这些地方是万万不能住的。

也很少有人过去。

除了这些被炸弹轰炸的很严重的地方,也有一些被爆炸波及到的地方。

这些地方虽然没有被炸弹轰炸过,但是这里的房子也不是很好。

因为在墙壁上,最常见的就是密密麻麻的弹孔。

这些弹孔让住在这里的人知道,这里曾经经历过残酷的遭遇战。

除了这些,房顶上还有很多子弹打出来的弹孔,并且,还不时的看到火箭筒轰炸过的痕迹。

听完司机的解释,郑经对绿区和非绿区有了很深的了解。

真想不到伊拉克居然还会这样分。

从底格里斯河桥上开过去,向前又开了十几分钟,他终于来到了广播大厦附近的阿尔曼苏尔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