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大明军舰,海上霸主(2 / 2)

朱高燨一说,这工匠就懂了,他如茅塞顿开,也不紧张了,满心都是学到了一手的喜悦,他顺带问了很多问题,朱高燨都非常耐心地帮他解惑。

等问完了,这工匠才想起来,眼前这人是皇子啊,不是个普通人,顿时,又惊恐起来了,噗通一声跪在了朱高燨的面前,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朱高燨也有些懵了,这又是整的哪一出?他说错了什么了吗?朱高燨茫然地看向马三宝。

马三宝很能体会这些小人物们的心情,因为,他也是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在朱棣父子面前,他也同样是个小人物。

马三宝上前拍了拍这人的肩膀,“还不谢恩!“

“小的谢四殿下指点之恩,小的方才得意忘形,冒犯了四殿下之处,还请四殿下饶恕!”

朱高燨这才明白过来,也拍了拍这人的肩膀,“这有什么,你们如此好学,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这造船可不比别的,若是有疏忽大意,不懂装懂,胡乱瞎搞,埋下隐患,那才坏事!”

这人的心里满满都是感激,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待朱高燨走远了,他才站起身来,看着方才朱高燨耐心而又细心地教他的几处地方,只觉得眼窝一热,泪水都快流出来了。

他能感觉到,在四殿下的眼里,心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他们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十二台重油高压锅炉,主机是涡轮蒸汽机,输出功率约有十五万马力,短短两年时间,这艘主舰能够建成,只能说,大明的建设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马三宝陪着朱高燨往三层上去,朱高燨边爬着狭窄的楼梯边道,“这个月的工钱先加倍,等父皇主持了下水仪式后,你当着文武百官和所有工匠们的面,请求为工匠们加工钱,我会事先和父皇说清楚,施恩是一定要施恩的。”

“要爹施什么恩?你才施恩施得还不够吗?”朱棣走了过来,语气里虽是充满了责怪,可眉眼间满含着笑意,甚至在朱高燨踏上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伸手拉了儿子一把。

马三宝上来后,给朱棣和朱高煦见过礼,便站到了一边,他是个非常谨慎而又守规矩的人。

“儿子是说,下水仪式的时候,爹要给军舰基地的这些工匠们施恩,给他们发奖金。儿子出钱,爹得名,岂不是好?”

朱棣两道剑眉一竖,“你是嫌弃爹穷,连给这些工匠们赐恩的钱都没有?”

朱高燨忙两腿一软,扶着他爹的胳膊作势要下跪,“爹,儿子没有这个意思,爹可别误会了。”

朱高煦在一旁道,“爹,儿子也没钱了,爹要是有钱,给点钱儿子用。”

朱棣一把拉起了小儿子,嫌弃地对二儿子道,“你多大了,你都成家了,不说每年孝敬你老子一点,还找老子要钱。老子养你这败家玩意儿有什么用?”

见二哥成功地把战火引过去了,朱高燨松了一口气,与马三宝商量,“你回头向户部申请一下,让户部那边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这些工匠,给工匠们评级,但凡达到了什么级别的,颁发证书。如此,算是给这些工匠们一个保障,他们将来凭着这证书,就能轻易地谋到事做。”

朱棣一听这是正事,竖起耳朵听,朱高燨便对他爹道,“爹,和科学院一样,对那些特种工艺,手艺特别出色的,爹可以让吏部或工部给这种人颁发特殊级别的证书,享受朝廷津贴。但凡是特殊的人才,咱们不但要给他们一条上升的途径,还要让他们得到保障,让他们的心和咱们大明永远贴在一起。”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才,不仅仅是治国,开疆扩土的人才,还有各行各业的人才,身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建立起机制保护这些人才,让他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如此,他们才能为国家所用,为大明的发展贡献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朱棣郑重地点头,吩咐马三宝,“给应天府传朕的旨意,二品和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到直沽来,半个月后,朕要在这里宣布新的国策,举行这艘军舰的试水仪式,之后,朕将乘坐这艘军舰,走海路,回应天府。”

这旨意下得太过突然,朱高燨措手不及,但他脑子转得飞快,从这边过去,走渤海,到黄海,均在近海航行,而且,两艘护航舰也快建成了,将他爹送回应天府,完全没有问题。

这个季节,海上少有风暴,非常安全。

马三宝没有马上领旨,而是看着朱高燨,朱棣也不生气。

待朱高燨点点头,马三宝这才领旨道,“是,臣遵旨!”这才下去安排让人往应天府送旨意。

这边为了快速将旨意送往应天府,由金忠用汽车运送过去,因驰道修得差不多了,旨意五天就到达了,这可苦了应天府这边二品以上的官员,十天之内赶往直沽,这难度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好在,送旨前来的车一共有十辆,朱高炽又安排了好几辆拖拉机,再加上旨意中没有说让皇子亲王郡王前去,因此去应天府的全是二品和二品以上的文臣武将们,倒也安排得下。

半个月一晃而过,另外两艘护航舰也已经完工,三艘军舰在这海湾里显得非常拥挤。

朱棣这几天都歇在了军舰上,徐氏也来了,她虽不太习惯住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可是到了夜里,在甲板上乘凉,和丈夫,两个儿子一块儿说说话,如寻常一家人一样,也令她非常开心。

“爹,回去的时候,咱们在开城附近掉头,爹可以从那里眺望一下朝鲜,或许还能和李芳远打个招呼呢!”

朱棣的心情一直都很澎湃,听到儿子如此体贴的话,朱棣很满意。他手扶在栏杆上,急切地等待着文武百官的到来,他要率领他的文武百官,开着这艘军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永乐三年八月十四日,离中秋还只有一天了,从应天府赶来的文武百官全部都被运到了直沽军舰基地的钢铁码头上,他们还没有从车上下来,只透过玻璃便看到了海湾里停着的舰艇,一个个呆若木鸡。

“都下来吧,看看朕的军舰,看看我大明的军舰!”

随着朱棣的声音透过扩音器,在码头上响起,受召唤前来的文武百官们,如同傀儡一般从车上下来,他们被这铁甲舰吸引,情不自禁地在码头上狂奔。

幸好,边缘用铁索拦住了,要不然这些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官员们必然要冲进海里喂王八。

“这,这就是军舰?用铁做成的?”夏原吉跪下来,双手摸着军舰延伸到码头的搭板,热泪盈眶,他虔诚不已,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这是我大明的军舰?”

茹瑺激动得不能自已,没有说话,泪水也是如决堤的江水,一会儿后,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我大明有了装甲车,如今又有了铁甲舰,哈哈哈,我大明威武!”

“大明威武!”

文臣武将们在码头跪了下来,朝站在高高的三层上的朱棣跪拜下去,“臣等恭贺皇上又有了神兵利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头戴黑纱翼善冠,身穿黄色团龙窄袖圆领袍,双手扶着栏杆,看着底下的文武百官,豪气万丈,略抬手,“诸位臣工平身吧,这是我大明的神兵利器,今日,军舰试水,朕与诸位同乐!”

等文武百官们起来了,朱棣在甲板上踱步,顺便平息一下他此时如一浪高过一浪的的心情,声音都有些颤抖,“诸位臣工,朕脚下这艘军舰,乃是我大明第一艘铁甲舰,全长七十五丈,宽十二丈,满载时吃水三丈有余,排水量可达五万吨。”

听到这里,码头上议论纷纷,对这样的数据,不管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无法不震惊。

朱棣声音提高,“最关键的是,诸位,这艘战舰全部都是由钢铁打造而成,朕敢说,此乃天下间第一艘,朕要邀请诸位臣工与朕一起感受这艘军舰的巨大威力!”

“这……”有人开始怕了,这全是铁打造的,他不会沉吗?

但夏原吉等人已经跪下去谢恩了,朱棣再次赐平身后,他笑道,“再告诉诸位,这艘战舰装载了四座主炮,八座副炮,三十二座机关炮,此乃海上霸王,将所向披靡!”

朱高煦趁机上前,他一身盔甲,单膝下跪,拱手道,“皇上,臣等请皇上为此战舰赐名!”

“请皇上赐名!”

文武百官们倒也很有眼力劲儿,跟着儿一起下跪。

朱棣哈哈大笑,帝王君临天下的气势在这一刻,如同浪潮一般朝着四面八方铺开,整个海湾都能听到他的笑声,良久后,才听到朱棣道,“朕为此军舰赐名‘明威’,明威号将在大海之上,扬我大明国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们均是激动不已,声音微颤!

朱棣的目光这才投向跪在文武百官之后的工匠们,他看着这些卑微的人,“这艘军舰固然有四皇子,有大明帝国学院的功劳,可没有你们这些工匠,单凭他们也难以成就,若论功劳,你们也居功甚伟!”

“小民等不敢!”

马三宝趁机上前,“皇上,这些工匠中不乏技艺精湛之人,臣恳请皇上嘉奖他们!“

朱棣点头,这本来就是预演的项目,道,“朕早有此意,三宝帮你们提出来,甚好!朕将从朕的内藏库拨一部分银钱,所有参与战舰项目的人均奖励十二个月的工钱。”

这是小儿子帮他出的主意,朱棣一开始不知道该如何奖励,朱高燨边说,寻常发点银钱,多给一年的工钱作为奖金,朱棣毫不犹豫地采用了这个方案。

此时,欢呼声传来,朱棣特别满意,他微微笑着,看着工匠们感恩不已,脸上笑得开了花,他也觉得,今日的阳光似乎都明媚多了,海风传来的气息也让人神清气爽。

“除此之外,朕决议成立科学院,大明帝国学院为军舰项目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王骥、张瑛、郭璡和周忱四人,授予院士称号,终生享受朝廷津贴。”

这是在文武大臣面前赐给他们荣誉,与之前少数几个人,皇上赐恩还不一样,是对他们的重视与肯定。

王骥等人跪在地上,已是涕泪纵横,青史留名,名震天下,也就在今天了。

朱高燨笑道,“不必怀疑,你们有这个能力,你们四人还有你们的团队,乃是我大明的栋梁。你们的团队中,将名单报上来,院士以下是教授,教授之下是副教授,之后是助教讲师,一级一级评定,这将是我大明的科研人员评级体系。针对从大明帝国学院毕业后的科研人员进行评级。”

这就是国策。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马三宝也趁机道,“皇上,属下有个想法!”

朱棣知道乃是针对工匠们的能力评定的事,他配合地道,“讲,只要有道理,朕将应允!”

马三宝看向那些低进了尘埃里的工匠们,声音低沉,缓缓地道,“属下以为,时过境迁,今日支撑起我大明江山的,不仅仅是那些士人与农民,还有工匠们,不论是汽车、驰道、铁轨、热电厂、装甲车还是今日的军舰,都有他们的功劳,属下想为他们求一道恩典,求皇上恩准!”

所有的工匠们惊愕得抬起头来,一瞬间,他们的眼里都有了光,汇聚成一道光线,比最炽烈的阳光还要耀眼。

“讲!”

朱棣环视一圈,这一刻,所有的文臣武将们即便想反对,面对朱棣脚下的军舰,他们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他们都很清楚,站在工匠们身后的乃是四殿下。

“属下请求吏部和工部联合给这些工匠们颁发等级证书,一来方便管理,二来刺激他们精益求精,获得更高的等级证书,便于用人机构用人,也便于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更好的判断,追求更加卓越的能力。”

而实际上,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朝廷承认他们的身份和价值。

谁都不是傻子,明白了这是一件于朝廷,于工匠们都互利的事。

朱棣不得不承认他的小儿子做事非常变通,听起来是为朝廷着想,可真实的好处,也落在了工匠们的身上,他问蹇义和宋礼,“你们觉得如何?”

蹇义和宋礼对视一眼,两人均道,“臣以为甚好!”

谁能想到,昔日最低等的匠户,也有翻身为人上人的时候,将来手里拿着一份朝廷认可的等级证书,可以在满大街的作坊里都能找到一份活干,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岂不是要富贵多了?

但,蹇义和宋礼却不得不答应,眼下大明需要更多的匠户来做事,作坊里需要人,到处的人手都不够,他们要是反对,皇上和百官们能吃了他们。

夏原吉则上前道,“皇上,臣以为,朝廷需要限制匠户,若将来有安南或是占城的老百姓们要入我大明的户籍,只能为农户,不得为匠户。”

这是为了不让大明的技术外流,此乃正道。

朱棣深以为然,“但凡查有人将手上的技艺传给他国人,非我大明百姓,诛三族!”

工匠们不傻,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忙道,“小民等不敢!”

朱高燨虽觉得完全没这个必要,因为工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不是某一点的技术革新,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他爹和大明的臣民们能够做到不然技术外流,形成这个意识也是好事。

试水仪式到了这里,接下来便是三声礼炮声响了,船板搭在码头上,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上了船,汽车被开上了军舰,平稳地停在甲板上。

随着朱棣的一声令下,主舰缓缓地驶离了码头,海浪翻滚,蔚蓝色的大海是如此辽阔,不远处,朝鲜若隐若现,几座无人小岛在众人的视线里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