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皇亲国戚被利用上了(2 / 2)

朱棣看向杨荣,“杨荣调任工部左侍郎,赵毅调任礼部左侍郎。黄淮调任吏部左侍郎。”

朱棣这一番调派,已经是一个信号了,赵羾和蹇义浑身的冷汗都冒出来了,两人低着头,一个字都不敢辩解。

朱棣道,“赵毅负责辅佐燕亲王筹建学校的事。”

朱高燨道,“是,儿臣当勉力为之。儿臣打算将从陈祖义手里缴获的收获全部投入教育,为我大明多培养人才。”

朱棣猝不及防,他知道他儿子从陈祖义那里得了多少好处,若是这些全部都拿来投入教育,儿子势必要亏本。

“好,不愧是我大明的燕亲王!”

朱棣轻轻地拍在朱高燨的肩上,看赵羾的目光越发不善,若非赵羾无用,至于让他儿子来收拾这些烂摊子吗?

而现在,户部和工部的用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教育是要发展,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朱棣问朱高燨,“用人上,现在有什么办法?”

朱高燨道,“公开招聘!”

夏原吉和宋礼还没有理解公开招聘的意义。

朱高燨想到的是后世公务员考试那一套,他道,“很多岗位没必要一定是两榜进士,准备试卷,公开招聘,择优录取。“

夏原吉和宋礼惊呆了,还能有这种操作?他们不由得望向朱棣。

朱棣瞬间就明白了儿子的用意,下旨道,“所有报名的人,那些身上有功名的,都需要签下承诺书,一旦被录取,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虽说现在不一定要这些人当差,他们可以从邻国弄来劳动力,但是,现在朝廷声望高,这些被以前的帝王们拿来笼络人才的手段,有必要收回来了。

夏原吉和宋礼偷偷地对视了一眼,看来,朝廷对“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一定要贯彻到底了,而他们二人都是官绅这个层面的一部分。

从大局来看,夏原吉和宋礼是最能体会这一政策对大明有利,但从个人来说,他们肯定是利益受损的团体中的一部分。

朱高燨将二人的神色看在眼里,他把玩着腰间的玉珮,“大明的举人不多,但童生秀才多,很多岗位的要求不需要很高,能够识字就好。而人这一生,聪明的人一生都不会放弃学习,知识的垄断已经到此为止了,所以,相信你们都能招揽到合适的人才。”

夏原吉和宋礼哪里听不出来,这是四皇子殿下的警告,二人瞬间,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大明真正的改革不但已经实施,而且见了成效。

户部和工部的用人问题说完了,轮到茹瑺。

朱棣知道儿子不会用兵,便由他来和茹瑺谈,“在东南海沿岸,和大明的几个岛建立军事基地的事有没有方略?”

茹瑺一直在跟进这件事,忙从袖子里拿出了奏章,道,“回皇上的话,这是目前的进展和臣拟的几个方向,还请皇上和四殿下指正。”

朱棣拿了过来,他一目十行地看完,递给朱高燨,“朕看着还需要加一点,在澳大利亚的东南角上,需要增加一个驻点辐射范围可以稍微小一点,和西南角以及东面形成联动,驻军人员不必很多,但有事可以呼应。”

如此一来,从陆地到海上的范围就非常广。

茹瑺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只觉得从古至今,大约没有哪一个兵部尚书有他这么大的压力,他忙道,“臣遵旨!是臣见识太浅薄了一点。”

朱棣倒也没有就这个指责茹瑺,而是道,“以后这见识都要跟上啊,大明倒也不是四处征伐,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土地和资源,我们若是连守都守不住,后世子孙会笑话我们的。”

六部里头,户部和工部,还有兵部,是被皇上认可的三部,主要是这三部的堂官已经累得跟狗了。

自古以来的党争,眼下在朝中并没有形成,无他,每天的活都干不完,很多事情都等着他们思考,做决策,调动资源,哪里还有精力来搞内斗?

礼部和吏部是被皇上惦记上了,现在剩下刑部。

年过花甲的郑赐慢慢朝前挪了一步,随时等待朱棣的旨意。

这是朱高燨第一次注意到刑部尚书,因为,在此之前,他不需要和刑部打交道。

社会治安,刑法,这些都不是他要关注的对象,想要做到路不拾遗,全国没有犯罪,圣人降临都不可能做到。

除非,社会富庶,犯罪成本高,普通老百姓才会相对而言安居乐业,所有的犯罪不表现在明面上,就够了。

但想要社会没有黑暗面,那相当于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也是不正常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