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治水是项大工程(2 / 2)

这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能会青史留名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后世肯定会称颂这个时代为“永乐盛世”,而他们这些为了永乐盛世而殚精竭虑的人,哪一个会被历史遗忘呢?

朱棣也早就预料到了朝鲜不会拒绝大明的“请求”,因此,他没有等赵羾回来,便在冬至日的大朝拜上宣布了迁都的决定,并让六部和各部门着手准备,永乐七年开始,北京城将升为顺天府,而南京为陪都,依然保留应天府的名字。

迁都之事,早有酝酿,大明人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世人的反响很小,大家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件事,转身便开始加紧脚步,在顺天府买房置产。

大明教育系统执行的是后世的暑假和寒假的休假制度。

南方理工大学经过半年的运行,已经走上了正轨,大学里的一些庶务,朱高燨全部都交给了杨士奇,他也意识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工作起来非常卖力。

朱高燨从放寒假那天便搬回了宫里居住,一来,他希望以后能够多花点时间在父母身上,其次,沐氏怀孕,朱高燨要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初二日,赵羾进宫给朱棣拜年,并复命。

“平身,这一趟赵爱卿辛苦了,正好赶上冬至日,连年都没有在家过。”朱棣抬了抬手。

赵羾起身后,又给朱高燨行了礼,这才道,“托皇上的福,这一趟臣路途上顺利,事情也很顺利,臣才提了一嘴,朝鲜国主便同意了,只不过,国舅闵无恤在旁边多嘴了一句,臣给压下去了。”

这都算不得什么,朱棣笑道,“这都是寻常把戏,君臣之间打的配合。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济州岛上划到哪个州府之下,朕看那面积,也不过是个县制,选个脑子灵活一些的去哪里当闲林才是正理。”

这可为难死赵羾了,见他答不上来,正在一旁看去年一年治黄河和水利报告的朱高燨淡淡地瞥了他一眼,提议道,“爹,那岛离九州岛那边要近一点,依儿子的意思,就划归到大和州,不过,儿子还是要提醒爹,谭渊一个武将,怕是不适合当知州,还是要派一个老成一点的过去,儿子看,况钟就不错。”

朱高燨将工部呈上来的折子递给朱棣看,上面就提到了况钟,他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上来,竞聘上了工部的主事,这次负责苏州的水利工程立下了大功。

朱棣一目十行地看完,很认可,“好,就让况钟出任大和州知府,谭渊督办大和群岛海军基地,负责剿灭附近的海盗。”

这些海盗,多是大明征战日本的时候,逃出的武士,有些海盗头目甚至是昔日的大名,在大海中聚集了很大一批人,企图复国。

其中附近的库页岛,和堪察加半岛上,就有不少人经常出没,与大和州的居民来往,相互勾结。

赵羾就不懂了,他现在也学习到了,不懂就一定要问,多看少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现在根本没有时间供他慢慢观察。

“四殿下,那济州岛上的县令呢?谁去做合适?”

“既然已经有知州了,谁合适,就看知州怎么安排。”朱高燨点拨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况钟没有合适的人选,到时候就用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

过去的一年,黄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理,主要围绕防洪、发电和灌溉等三个方向开展工作,一改从前单纯“疏浚河道,开凿引河”以及“筑减水坝闸和涵洞保固堤堰”的思路。

朱高燨看着手里的黄河图,仔细思索清朝靳辅治理黄河的方案,手指头轻轻地在桌上敲着。

赵羾正要开口,朱棣摆摆手,轻声让他退下,生怕他出声打断了儿子的思路。

“爹,治理黄河,要和运河一起统一进行治理,在这方面,儿子听说过一个老人,他是个白衣,名叫白英,山东汶上人,听说是个船工。儿子觉得,治理黄河是一项大工程,不能依赖工部,不如设置河道总督,专门督办黄河和运河。”

朱棣想了想,“现在六部的确不堪重任,但你推荐的这个人只是一个船工,若是设置河道总督,那就是正二品官职,恐怕暂时不适合。”

“不过,你说的,将治水之事单独拿出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样吧,等开印之后先让山东那边把白英送进京来,你和爹一起见一见,和他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