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自古名将乃天成(2 / 2)

宋礼欲哭无泪,“现在户部是到了好处了,每天坐在家里数钱就行了。”

朱棣面前摊开一张地图,上面山川湖泊都非常清晰,这让朱棣能够将大明的每一块角落都看得非常清楚。

“老四,你说,这卫所设置在哪里比较合适?”朱棣没等兵部将方案送上来,他便开始琢磨卫所的事。

“爹,现在设置卫所,要考虑的是驻兵的事,咱们没有那么多人。这就要爹考虑一套比较合适的兵役制度了,儿子一直有个想法,大明现在的军兵制度到底合不合适?”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朱棣将目光从地图上收回来,看向儿子,“你说说看!”

“爹,大明的军兵制度主要是世兵制,虽然是太祖高皇帝制定的,但时代在变化,现在肯定不太适合世兵制了。”

实际上,任何时代都不适合世兵制,哪有祖辈是当兵的,子子孙孙都是当兵的,将阶层固化,最打击人的积极性。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首先,为所有的军兵都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那就是设立军校,所有在役的军人都有资格考取军校,能够从军校毕业,便能够获得军衔,如此一来,在老百姓的眼里,入伍便是一条出路。”

朱棣的眼睛一亮,“你接着说!”

“给所有想入伍的人一个机会,那就是放开募兵,每年固定时间号召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一下的青年入伍,但是,入伍三年,若是想退伍,就发一笔钱离开,给军兵们一个再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若是不想离开,也可以申请继续服兵役。”

朱棣不得不考虑,若是如此,还有多少人愿意留在部队?

朱高燨看明白了朱棣的想法,他道,“爹,一是做好宣传,二是,给足好处,三是对自己要有信心,咱们现在武器多,武器也好,哪怕人数不足,也有足够的能力打一场仗。再说了,世兵制也可以过两年再取消,那时候,募兵制的制度已经成熟了,每年都有新鲜血液入伍,也有老兵离开,形成了良性循环。”

“那些退伍的军人,就需要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安排。”朱棣不由得思考道,“田地现在是不缺,关键他们会不会种地。”

“那没关系,他们若是不想离开,那就暂时不离开。若是离开,给一笔安置费,地方上给予照顾。大明现在也不是说没钱。”朱高燨倒是觉得无所谓,“再就是,他们都是有血性的汉子,在镇守海外的国土上,也是一把好手。”

“对!”朱棣握着拳头挥动了一下,“那些老兵们,打仗要是打不了,还能做别的事,主要还是要给老百姓设置一条向上的路,这样他们才能有奔头。”

朱高燨觉得他爹不愧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不愧是当帝王的料,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是啊,爹,人唯有看得到希望,才会拼命去努力,要不然够不着,就容易……放弃!“

朱高燨差点将后世的“躺平”二字说出来了。

躺平,是因为知道自己不管付出多少,都不可能改变得了眼前的状态,才不得已选择了顺其自然。

现在,所有人都能读书,只要肯努力,都能出成绩,上升的空间很大,只要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还能封爵,这一消息传出去,整个大明如同一滴水落入了油锅,肺疼起来,人人都很激动,宛如明天封爵的就是自己家娃。

而设立军校,朱棣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虽然大将都不是教育出来的,拼的是天赋,但是,从长远来看,肯定要建立起系统工程,而且将来打仗,打的是信息、装备,通过对新武器,新手段的运用,来赢得战争。

不说别的,现在兵种都好多了。

“一旦飞机上天,首先要研发的就是轰炸机和运输机,爹,设立军校,培养满足时代需要的兵种,刻不容缓。”朱高燨提醒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