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春耕(2 / 2)

不要搭的太深也不要插的太深,因为太重牛就不走了,以你的力量稳个十几推都没啥问题,要不要我帮忙?”

李元吉认真的听完后犹豫了一下,他也争强好胜,不想让王运帮,但是心里又有点没底:

“表兄可否在转弯处……”

李元吉没说话,但是这话意思是个人就能懂,所以他点点头:

“嗯,没问题,放心去吧。”

李元吉松了大大的一口气,这要是出丑,那可就丢了大脸了。

李元吉接着就开始了,王运溜溜达达的来到了地头,他一个人只能管一边,剩下一边看他自己了。

李渊看到这一幕笑了笑,满意的点点头。

而李元吉起初磕磕绊绊的,后面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稳了下来。

耕地想耕好是有点窍门,但是也简单,学会站位,学会角度和入土深浅就行。

若是没人牵牲口,你还得学会一些耕地术语,比如往哪边偏,掉头,暂停等等。

而像这种装模作样的,有足够的力量稳住耕犁就行。

但其实耕不好牛吃力也不舒服,但用的是小铁犁,还架了两头牛,你就算是插到底也能拉得动。

看着越来越近的已经到地头的耕犁,王运开口喊道:

“昂~尾!”

两头牛自动停下脚步开始转弯,王运连忙给看着他的李元吉打手势。

把耕犁提起来赶紧转弯啊,你愣着干嘛,你再愣一下牛就停下来了。

李元吉点点头立马行动,提着耕犁跑到牛后面,等它们转好开始行走的时候李元吉又把耕犁插进了土里。

第一次没插对地方,提起来快速重插,第二次倒是插对了,但是有点深,牛速度稍微减缓了一点点。

而李元吉身为武将,对于这方面还是挺敏锐的,立马往高提了一点点,这才顺当的往前走去。

临近出发的地头,李元吉兴冲冲的学着王运喊了一声,但是牛毫无反应。

王运笑了笑,喊了一身牛这才转身。

牛肯定是没有人聪明的,你喊的号子调不对,中气不足牛就听不懂,只会以为你是在骂它,盲目的加快速度。

王运跟这两头牛不熟,只是跟着李渊喊吊子,李大李二两兄弟也是一样。

李渊虽然有王运牵着牛,但是也喊了调子,就是为了给其他人学。

耕地如果不把这当做生计,只是当做兴趣爱好,其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看着耕出来漂漂亮亮的地,心里会非常有成就感,喊着号子操控着牲口,会有上阵指挥的感觉。

但要是当做了耐以生存的生计……

不是有句话嘛,永远不要把兴趣爱好当工作,除非你是非常的热爱。

李元吉渐渐的也学会了一些,后面两推王运没管,自己顺顺当当的做完了。

唯一让王运差点笑死的是李元吉不知道怎么停,也不知道刚才其他人耕地的时候他在干嘛。

直到李建成喊了一句你骑马时候怎么停,李元吉拉动绳子,喊了一声“吁”,才停了下来。

李渊倒是没有生气,乐呵呵的模样,文武众臣的什么兄友弟恭,兄弟和睦的夸赞让他很开心。

李元吉回来后咧开嘴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随后站在了一旁。

接下来都是包括三品及以上的文武重臣一个个的上阵,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都是一帮子熟手,不太熟练的这段时间也临阵磨枪过,所以并没有问题。

地耕完了接下来长安城外就没有什么事了,直接扫尾撤人。

等夜间的时候,会有人过来把这地重新耕一边,然后施肥等时节到了种上,只耕不种那自然没有粮食。

等秋收的时候,这两块地的产量就是皇帝和朝廷的面子啊,所以自然是非常的重视。

而回了长安并不意味着一切就结束了,接下来还要祭祖,祭祖完毕之后就是举宴,以示歌舞升平。

据说这次本来李渊还提议要大赦天下的,但是朝廷重臣不太同意,李渊想想也就作罢了。

乱世还没有结束,各级官衙监狱囚牢里都是一些穷凶极恶之徒和反贼们,放出去了可都是祸害啊!

这个太庙、宗庙和祖庙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皇帝的叫做太庙,士大夫的叫做宗庙等等。

而在太庙这上面,其实也是有制度的。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开始才被称为太庙。

而且周礼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而一庙供一人,简而言之就是天子能够为从六世祖开始七人立庙。

不过这个也太不固定,还有一种其他的供奉方法,是周法。

古人讲究近亲远疏,说的是四世而穷,五世而迁,所以超过四亲之外就不在七庙中祭祀。

也不是说完全不祭,而是不能成为主供。

比如说周天子,始祖庙里供奉的是太祖后稷,也就是姬弃,周朝始祖。

二祧庙里左庙供奉文王,右庙供奉武王,这三者始祖是是不变动的。

二祧是选大功绩者,一般也不会变动,但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而左庙还供奉着高祖和祖父,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和爷爷,右庙里供奉着曾祖和父亲,也就是太爷和父亲。

但是唐朝的太庙制度与这个不同,而是继承北朝的五庙制,简而言之就是一始祖,四世亲。

而李渊武德元年五月,把他的四位先人奉入太庙,分别是世祖元皇帝李昞、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

不过始祖的庙号封了,但没有定下人,一直到高宗定下了李耳,也就是老子。

所以说是五庙,实则是四亲庙,这个制度一直到贞观九年李渊死后才有了变动。

臣子们觉得太掉价,五庙和诸侯们有什么区别?

所以李世民就增加了两庙,把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和李渊奉入了太庙。

从此由五庙变为了七庙,后面的就不说了,太复杂,为了政治需要一代代增减。

从七庙到九庙,从四室到六室、七室,乃至九室、十一室、十二室。

而李世民驾崩后,以他的功绩李治肯定是要把他老爹奉入太庙的,但是就这么多位置,进一个就得出一个。

所以就把对于李治来说是七世祖,已经出了六世祖的弘农府君李重耳给迁了出来。

而太庙这方面的祭祀仪程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近百种,但是总体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大祀、中祀和群祀。

大祀就是最高等,皇帝亲自祭拜。

中祀一部分是皇帝亲自祭祀,大部分派官员祭祀。

群祀就是官员代替皇帝去祭祀。

这次就是大祀,李渊亲领,文武百官一起祭拜,规模虽算不上大的,但是等级很高。

说起这个,就得提一下配享太庙了。

这玩意儿虽然很虚,但却是最高荣誉,把排位放进太庙,跟随李氏祖宗去地下追随,承受香火。

但是文武大臣为之疯狂,因为你进入太庙就能够受后世历代皇帝的祭拜跪拜。

汉朝人为封侯疯狂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只要封列侯自动进入太庙,封侯仪式就有入庙这一项。

不改朝换代香火就绵延不绝啊,而古人对香火的执念再不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