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萧铣的文臣(2 / 2)

不过呢,他并不知道丘和和大唐之间的事情,因为还有一个高士廉。

“让我猜猜,你接下来要说的应该就是高士廉吧?”

李靖笑着点点头:“正是。”

这位高士廉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垢、长孙无优的亲舅舅,被逼出长孙家之时,也是他把兄妹三人护持、养活大和教导。

而他历史上也是真正的宰相,唐朝是群相制,但是他坐的职位放到历朝历代都是丞相。

他出身渤海高氏,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

也因为这个名声初仕隋朝,前面说过文臣们的这些名声都是世家互相吹出来的。

但是王运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吹也要有本事吹,没本事的史书也不会记载。

而有本事的史书记载那就是实情,可能没有那么的过分,但是事情肯定是有的。

而他初仕隋朝之后,和一个叫做斛斯政的关系很好,而斛斯政和杨素,以及打响隋末乱世第一枪的杨素儿子杨玄感关系很好。

而他后来受斛斯政牵连,被贬为交趾郡朱鸢县的主簿,成为交趾太守丘和的司法书佐。

因为事母至孝,岭南地区瘴气严重,所以不能带母亲同行,便将妻子鲜于氏留下,代自己奉养母亲。

他又想到长孙晟去世后,被元配子嗣赶出来的妹妹,也就是长孙无忌三人的母亲和三小只没有着落。

就卖掉自己的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并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轻装上路。

岭南蛮荒之地,去一趟九死一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可以说是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后来依附萧铣之后,也没有在萧铣手底下任职,而是当了丘和的长史。

接着就是历史上武德五年归顺唐朝,授雍州治中。

武德九年参谋玄武门之变,功成后拜太子右庶子。

李世民即位后,直接拜为侍中,封义兴郡公。

后来贞观二年,当时是黄门侍郎的王珪将密奏托付给高士廉,让他呈递给李世民。

但是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王珪在高士廉被贬后,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贞观四年李世民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

不过高士廉去到益州之后干的很不错。

蜀地文化盛行,但那也只是世家和读书人,因为蛮族众多的缘故,民俗轻薄,信奉的是鬼神之说。

百姓都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过去,不管是什么病。

高士廉到任后,因势诱导,使风俗得以改观。

不要觉得只是改变民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光是对于大唐的统治非常重要,也对于华夏的贡献很大。

华夏为何能够千秋鼎盛?

靠的就是化夷为夏,真正的诸夏之人能有多少啊!

商州两代从小小一个中原,化夷为夏代代开拓,后世秦皇汉武也是一样。

以血统论,哪一个祖上没有点夷族血统?

或者说那一个夷族没有诸夏血统,元朝异族入住中原,但是他们的体内有些刘邦的血统基因,是不是觉得难以置信?

所以靠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血统是个什么玩意,有名有姓的哪个祖上没几个大人物?

王运对于异族一向容忍度不高,敢侵略华夏那就杀!

但是对于真心学习以及认同汉文化的异族,王运是保持着很高的欢迎态度。

这两点在王运看来并不矛盾,先杀,杀服了再同化嘛。

而且高士廉在益州不光做了改变民俗的事情。

他还在秦时李冰疏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安居乐业,粮产大增。

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学风渐浓。

也就是说蜀地的文化也是有高士廉一份功劳在的,说不定苏轼都得呈点他的情。

不过这方面没法论,为国出力,为民做主的先贤们都得呈情,而要回报就让自己也成为先贤。

因为这些大功劳,他在贞观五年的时候重新入朝。当了吏部尚书,封许国公。

高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凡是他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这又凸显出了李世民会用人。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不久后又加封特进、上柱国。

接着编撰了大名鼎鼎的《氏族志》,因此功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二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可谓是大权在握。

贞观十六年授封开府仪同三司,图形凌烟阁。

贞观十九年东征高句丽,拜太子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总理朝政。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去世,时年七十二,死前拉着李世民细数自己的一生,哭着与李世民诀别,最后含笑而终。

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

李治即位之后,又为这位舅爷追赠了太尉。

这位可真不是凭借着亲戚关系做上高位的,手里是有真本事的。

活着时是司空,去世后又是司徒和太尉,三公当了个遍。

配飨太宗庙庭,能吃老李家后世皇帝的香火,接受老李家的跪拜的有多少人?

谥号文献,文臣谥号以文正为最,而文正在宋朝之前叫文贞,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

但是文贞这个谥号在宋朝之后也是有的,位列文正之下的第二等,如果不算单字文的话。

而在隋唐文贞就是第一等,魏征就是这个,而文献就是第二等谥号,和宋朝的第六等不同。

但是在隋唐之前,东晋时期文献是第一等的谥号,也只有一个人用,那就是东晋奠基人王导。

献可是东晋时期美谥中的极品好谥。

经天纬地曰文,博闻多能曰献。

这个便宜舅舅还是非常不错的,王运已经想着战后该怎么去安排他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