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二章 董良有后(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397 字 10个月前

“孩子啊,希望你一出生就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

同在元首府中,杨瑛瑛刚刚将安安给哄睡着,让奶妈在边上看着,自已又回到书房中忙碌起来,侍从室跟着元首出去了,秘书处留守,内阁传过来的文件,她要整理出来,然后再通过快船送给董良。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

董良此时正在乘船赶往东番岛视察,管晏则孤身去了杭州。傅善祥跟在董良的身后临时充当侍从官的角色。

这段时间,傅善祥跟在管晏的后面处理政务,展现出了很强的能力。

傅善祥最擅长做的就是归纳整理,大堆大的文件放到她的面前,很快就会被她浓缩到一张纸头上。

这样的能力正是一个侍从官所必须的。

在董良眼中,她就是一个人才,无关美貌与否。董良并非是一个急色之人。他在感情上喜欢顺其自然。

江北和苏湖地区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给了袁九贡一个人总负责,毕竟这些地方现在连为一体,上海正处在中间位置。

军事上有袁卫和刘丽川在,董良也可以完全放心。

最重要的是有长江水师在,有了水上优势,护卫军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现在才三月份,北方的海河水位较低,不方便战船进入,因此北上救援林凤祥的船队暂时还无法出发。

但是董良已经派船将一支特战小队加上曾立昌手下的一支精锐亲卫送到北边侦查情况,先行联络林凤祥。

现在天津周边的形势非常复杂,清军设置了好几道封锁线,就是怕这支北伐军再跑掉。

因此从天京城杨秀清那里传来的消息也不大可靠。

董良不可能在没侦查的情况下就派兵北上。

曾立昌此时依然在扬州城养伤。他的伤势实在是太重了,最好不要转移。

不过医部在扬州城内开辟了新的医院,住院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曾立昌有自已专门的一个病房,还是专属的院子。

护士杨三妹专门负责照顾他。杨三妹是一个聪明阳光的女孩,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经常趴在私塾边上旁听,竟然也认识不少字。

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尚云创办的护理学校培训。

不过她也就才培训了几个月就进入了野战医院系统。

现在好了,扬州城被拿下,野战医院就地转为扬州医院。杨三妹知道自已以后可能都要住在扬州了。

不过杨三妹非常喜欢这里。扬州城的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虽然经历了战火,很多地方有些残破,但是毕竟底子还在。

他们的医院就设在个园之中,这个园子里种满了青竹,还有各种各样的假山亭台。

能够住人的院子都开辟成了病房。

杨三妹觉得,呆在这样的地方,即使不吃药,人的病也会好得很快。

曾立昌早就醒了,已经可以下床慢慢活动。曾经的手下都已经被华族安排走。

赖时思带着主力去广西,他们将在那里接受华族的整编。

董良最终答应新新成立一个广西支队,安置这些太平军的悍卒。这支队伍会在广西本地镇压士司,磨炼一段时间,后面董良准备将他们派到中南半岛,配合安南纵队作战。

曾立昌现在孤家寡人一个,非常无聊。只能找护理自已的杨三妹聊天,一来二去,两人竟然成了朋友。

曾立昌的年纪其实也不大,只有二十七八岁。杨三妹也是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

加上身穿贴身得体的白色护士服,总是能够吸引住曾立昌这样的大老粗。

“三妹,我什么时候能够出院啊,我想回军中去了,这么些年一直住在军中,现在一个人着实不习惯。”曾立昌扶着椅背听话地站在一边,一边看着杨三妹在帮自已的整理床铺,更换床单,一边问道。

看着杨三妹那勤快的背影,他的心中总有一种蠢蠢欲动。

他此时的语气不像是一个将军,倒更像是杨三妹的手下。

“曾将军,你着急什么,你肚子上跟大蜈蚣一般的疤痕没看见吗?子弹可是把你肠子都给打穿了,肠子里东西都流到肚子里去了,医生帮你清洗了好几遍。这么大的手术,你这才个把月就想出院,可能吗?你可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呢。”

杨三妹每次都喜欢将手术的事情拿出来讲给曾立昌听,让他觉得自已真的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曾立昌越是想到当时自已的惨样,就越加的感激那些救了他的郎中和护士。

“唉……等出院了,我就回广西去,这么多年东征西战,跟我们出来的老兄弟死了不知道多少,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给家乡带来一点点好处,这次回去了,我要想想能否为家乡父老做点啥?”

三妹听到曾立昌这么说,当即表扬道:“曾将军,你的这个想法好啊,觉悟高。当兵打仗就应该是为国为民,咱们护卫军就是这样,保护华族,保卫华族百姓。咱们打鞑子,是因为鞑子败坏咱们华族的江山,不将他们打倒,他们就要将这江山拱手让给洋人了。”

曾立昌也点头道:“三妹,你说的没错,我就是看清楚了你们华族的这一点,才愿意加入华族的。我们天国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位王爷就变了。唉……”

曾立昌再次叹息道。

“曾将军,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了,我们村子已经分地了,每家三十几亩,不过村子里的地太少,有一半人迁移到琼州岛去了。据说华族在那里正在大规模开垦士地。我父母说现在每家都有几十亩地,只要上交一点公粮就好,剩下的粮食绝对够自已家吃的了。”

杨三妹将自已家里的情况分享给曾立昌。

两人都是广西的,曾立昌心里在想,自已的家人是不是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呢。

当初要是这样,大家应该也就不会造反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