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四章 少年复兴学校(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393 字 7个月前

这些女人现在也都是自由女工,他们在工坊工作,领取薪酬,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

这才是与原来的女营最大的区别。

华族在工厂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已经做得非常成熟。

董良知道要建立工业体系,仅仅依靠机器设备是不够的。

前世的晚清搞洋务运动,买了多少机器设备,最终不还是没有搞好。

因为他们管理工厂,还是用的原本官府的那一套管理方式。

华族的官办企业,虽然也是官僚在管理。

但是一线的管理人员绝对必须是懂技术的。一个工厂中会有一些行政人员。

但是一把手厂长必须是技术员,这些行政人员只能协助技术人员搞管理。

而且商部给这些工厂都制定了考核机制,虽说不是完全看经济效益。

但是企业的发展被定位在了第一位。

现在这些女子所在的纺纱厂被整合进了南京第一纺纱厂,目前是以粮食结算工资。

这也是为他们考虑,因为这里的市场还没有恢复,要是发钱的话,怎么买到东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傅善祥留下了自己的联系地址就离开了,她在福州城有自己的住处。

玉娘告诉她,还有一些女子因为有几分姿色都被挑选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想到这里,傅善祥就有几分伤感,当初她要是没有去华族,结果一定也非常悲惨。

回到临时行营,董良见到傅善祥的兴致不高,还以为她的那些姐妹没有被妥善安置。

傅善祥摇头,将了解到的情况都跟董良汇报了一遍。

华族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已经算是不错了,那么傅善祥为什么忧伤?

傅善祥劝玉娘改嫁,重新成立一个家庭的时候,也想到了自己还是孑然一身。

经过董良的再三询问,傅善祥才哇的一声扑到董良的怀中哭了出来。

这是两人第一次抱在一起,董良顿时感到怀中软软的,鼻子里也全是沁人心脾的清香。

他将手轻轻地放到傅善祥的后背上,温柔地从上到下抚摸着,想要让她放松下来。

“没事儿,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说,我们是一家人。”

听到董良说到一家人,傅善祥的心中顿时涌出一股暖流。

一种多年未有的感觉在她的心头升起。

第二天,也就是临行的前一天,董良去了城内新建的少年复兴学校。

护卫军光复南京之后,在城内收容了大量的孤儿,他们以前都被关在少年营中。

其中一些较大的被编成少年军。

其中一部分甚至还杀过人。这些孩子,华族不能放任不管。

于是董良拨款专门成立了两所少年学校,收容了将近五干孤儿。

这两所学校都是一贯制的,他们会在这里读书成长,直到参加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为止。

董良站在天王府前殿的广场上对这些孩子做了一篇名为《莫欺少年穷》的演讲。

他慷慨激扬地对那些孩子说道:“孩子们,你们有的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的人吃了很多的苦。这一切都是上天对你们的磨练。实际上,你们是上天的宠儿,他要你们将来承担起复兴华族的重任,才让你们承受今天的苦难。”

“你们要在这里好好学习本领,将来你们中可能会有军人,会有郎中,会有老师,会有官员……无论你们走向哪一个工作岗位,你们心中都要记得这份重任。华族的复兴和崛起可能需要很多年,一定会有需要你们的时候……”

给孩子们演讲是董良最拿手的事情。半大的孩子,比成年人单纯,很容易就能调动他们的情绪。

傅善祥跟一众官员站在董良的身后。

她痴情地看着董良的背影。这个男人身上的魅力让她无法抗拒。

昨天晚上,她终于克服了心中的自卑,将她心中的想法,将那些藏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话都向董良倾诉出来。

创建青年学校的想法,董良早已有之。

如今天下大乱,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孤儿。

这些孩子同样是华族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人教育培养他们。

这些孩子很多都会冻饿而死,还有一些即使长大了,也无法成人,反而可能会危害社会。

希特勒和沙俄似乎都建立过少年军校,将这些孩子军事化管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为董良最忠实的追随者。

接下来就是离开了……

南京城下关码头,袁九贡带着一群官员为董良送行。

临行前,该交代的事情董良都交代好了。

袁九贡的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元首在这里确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元首对地方工作非常了解,很难糊弄。

这段时间,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