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五章 三都澳军港(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452 字 6个月前

“龙威级是我们建造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它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有问题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及时地纠正,将经验总结下来,在以后的造舰活动中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五艘战舰和已经交付的三艘铁甲舰是华族海军自保的底气所在。由不得董良不重视。

董良的心中一直有一种危机感。他甚至会在晚上的时候做噩梦。

一帮西洋海上联军浩浩荡荡地从西边杀来,封锁了华族的海岸。

他们叫嚣着不投降就让华族的海岸变成废墟。

华族不得不将工业都向内陆迁移。

但是因为海商失利,贸易被阻断,位于南洋的岛屿也陷入到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本土得不到外界的粮食补充,百姓重新开始勒紧裤腰带生活。

这个时候沙俄在从西边和北边发动进攻。

华族不得不对西北大量用兵,漫长的补给线让华族的粮食更加紧张。

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又跳出来与洋人勾结。

哪怕的是神,也难以解决这样的困局。

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守住海上长城。将洋人挡在那些离岛之外。

“元首,第二批造舰计划什么时候开始,属下觉得我们已经可以建造更大的战舰了。”文一帆摩拳擦掌地说道。

“龙威级”的建造让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不要着急,多总结积累,注意熟练工人的培养。熟练工人与工程师一样重要。我们的造船业才算是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董良意味深长地勉励文一帆。

文一帆是造船厂中比较沉稳的总工程师,但是并非是唯一的。

董良接下来去的地方,没有巨大的船坞,但是这里同样重要。

这是一间摆放着各种工具的车间。

车间中忙碌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工人,几乎全都是技术人员。

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五,但是五官端正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元首……”万次郎说话非常简短,但是却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恭敬。

“中浜万次郎,泰山级的设计进度怎么样了?”

董良来这这个船舶实验室就是为了看下一级的新舰。

“泰山级”依然只能算是巡洋舰,只是放大版的“龙威级”,吨位将超过五干吨,主炮的口径也增加到了300mm。

不过战舰变大不仅仅是加长、加宽,其中对战舰的主体部分要求提高得更多。

战舰更长,意味着它要有更加坚固的龙骨,要不然风浪让战舰头尾摆动就可能会将它们给折断了。

战舰更宽的话,则会对其平衡性要求更高,要不然它就容易侧翻。

这些都是前人通过无数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董良是万次郎的偶像和恩人。

董良在船舶设计上的大胆想法,让万次郎叹为观止。同时也是董良给了万次郎发挥的平台。让他能够造出自己喜欢的船。

因此每次与元首在一起的时候,万次郎都会感到万分的激动。

“回元首的话,设计图纸早就已经完成,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建模实验。”万次郎恭敬地回答道。

建造战舰与建造房子、大桥一样,可以先做出一个模型来。然后进行各种环境下的模拟实验。

总不能先造出一艘真实的战舰进行实验吧。

他接着说道:“元首,如果以后要造万吨的战舰,马尾船厂的船坞就不够用了。这里的水深也有问题。属下觉得应该寻找一处新的军用造船厂,就跟美国人的诺福克一般。”

在海边建造一座新的军港,这件事情,万次郎不是第一个提。

海军早就已经提过这个事情。

如今,随着战舰的体型越来越大,主要的海军强国都会在优良港湾建造军港。

华族也有自己的海湾军港,但是一般都在河口的位置。华族漫长的沿海其实有很多的优良天然港湾。

但是董良知道的一般都在北方,比如旅顺、威海、青岛。

南方有哪些港湾适合做军港呢?

“你们有什么建议吗?”董良猜测万次郎既然跟自己说了这个问题,他们船厂的人一定是在一起商量过了。只不过通过万次郎的嘴巴说出来,这样董良更加容易接受。

因为董良向来对专业的人从善如流。

“元首,您觉得三都澳这里怎么样?”

三都澳位于福宁府,宁德县东部,是一处巨大的天然港湾。

三都澳四面环山,口小腹大,水域面积720多平方公里,而出水口只有东侧一个,宽度只有2公里。

不仅是天然的避风港,也是易守难攻的海上堡垒。不仅如此,三都澳的深水面积和航道水深都是“世界上最大的”。

后世安南的金兰湾被誉为“亚洲第一军港”,总水域面积仅98平方公里。

而三都澳比它还大,这里还是是欧洲最大港荷兰鹿特丹港的8倍,按照后世的说法,可随时停泊数百艘10万吨级巨轮!

后人对三都澳的评价很高,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溺水深水港。退潮速度大于涨潮速度,不易造成淤积。

就是在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都称其为世界上“最深的不冻港”,可以全年工作。

这种独特的优势早就被中国祖先发现了。它恰好位于华族黄金海岸线的中点。在古代就被称为闽东沿海的“出入口门户,五邑咽喉”。

这个地方确实是有条件建设成华族最大的军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