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章 从不言败(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357 字 6个月前

他们现在还没有通知在哪里登陆。

大家都觉得应该是直捣黄龙。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就连一些华族的报纸都猜到了。

整个北方现在都非常混乱。最有价值的地方应该就是京城了。

满清积累了几百年的财富都在那里。

那个皇宫里,明清两代王朝收集的各种宝贝,难以计数。

就像华族在发行战争国债的时候所说的。现在无论发行多少国债,到时候只要占领了京城,就什么都有了。

哪里还用愁还不上呢?

“训导员,俺明白,咱们北伐纵队可是元首亲军,怎么可能会去丢元首的脸呢?”张金华说道。

“复兴号”上,董良也在与军中的高级将领一起商量作战计划。

船只经过长江口的时候,参谋长赵烈文乘坐交通艇也赶到了董良的座船上。

“好了,人都聚齐了,现在开会。惠辅,你要指挥东陆军和中路军一起完成对徐州清军的包围,怎么样,你们有没有信心啊。”董良看向赵烈文问道。

赵烈文赶紧站了起来,走到地图的边上指着地图说道:“元首,现在东陆军有五万主力,已经在南阳站稳脚跟,襄阳也在他们与长沙纵队的合击下投降,也就是说林文察随时能够北上开封府堵住清军北上的道路。江宁纵队和江南纵队则会从海州、沂州迂回到济南府。绝对能够完全封锁住清军的退路,只要元首您这边的消息传来,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动攻击。”

赵烈文将负责指挥南线的战事。

而北线的战事,将由董良率领的教导纵队以及这支规模在五万人左右的北伐纵队去完成。

“好,惠辅,你这边务必要歼灭这支清军,防止其逃出去,成为后患。尽可能俘虏咸丰。我北上的这支队伍将会在永平府和营口两处地方登陆。一路以教导总队和北伐纵队三个支队去进攻京城。另外一路,北伐纵队余部从营口登陆,攻占陪都盛京,让满清朝廷彻底覆灭,绝对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接下来,董良又跟各部提了一些要求。

比如让赵烈文加强与山东白莲军的合作。

让暗部的人加紧策反张亮基。

此时张亮基已经是整个北方最有实权的汉人督抚了。

华族一直都没有放弃策反其的努力。

要是真的能够让张亮基倒戈,那么对于满清朝一定是巨大的打击。

同时也能够让北方的那些汉人官员看清楚该如何选择。

对于进攻盛京的那支部队,董良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打下盛京,还要能够守住那里。

可以说盛京是关外的核心所在,满清朝廷倾注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去建设盛京。

不过在关外,满清的根基很深,几大将军府手中都有不少的兵马。

而且战斗力应该比关内的清军要强。

最后是进攻京城的军队。

这支队伍将由董良亲自率领,也是要求最高的。

因为董良要完整地接收京城。

进城之后的纪律是必须要保证的,攻城的时候也要尽量地减少破坏。

这其实会增加进攻的难度。

也会让护卫军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听取了军中众人的意见之后,董良发表了一段简短的讲话。这算是战前的最后动员了。

“诸位,马上就要进入四月了,南方已经入夏,北方的冬季也结束了。腐朽的满清王朝也应该在这个时候结束了。我们华族将建立一个新朝代,开启一个新时代。诸位都是新时代的弄潮儿……时不我待,欧洲的大战也将结束,到时候可能会有几百万经历战火的欧洲白人会调转枪口对准咱们。”

“打下京城绝对不是我们可以放松的时候,马放南山也不是我们华族的风格。大家要以当年大顺军入京之后迅速腐化堕落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我董良不是李自成,咱们护卫军也不是大顺军,我们肩负着华族复兴的使命。而这一使命才刚刚开始。”

董良的话让众人陷入思考。

不愧是元首,想问题的角度就是不同。

打仗可不仅仅是胜负那么简单,它是政治的延伸,最后也将为政治服务。

洋人同样在关注着华族内部的消息。

上海滩,自贸区,一处洋人的公馆中。

年轻的白人男子走进了英国领事馆中。

自从华族重新开放了自贸区,英国人就将自己的领事馆放在了这里。

只不过这里以前叫租界区,现在成为了自贸区。

英国人失去了对这里的管理权,街面上全都是穿着藏青色制服的华族警察厅治安员。

而自贸区管理办公室是这里的最高行政机构。洋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华族的规矩来办。

这让一向我行我素习惯了的英国人非常不适应。

“菲利普阁下,这是我们从华族报纸上得到的情报。他们已经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青年男子将手中的一份报告交给了领事菲利普。

这是一个带有贵族血统的外交官。

菲利普对这份报告扫了一眼,随即扔到了桌子上。

“麦克,我不要这种众所周知的消息,国内让我们关注华族的动态,可不是让我们来剪辑报纸的。”

菲利普非常不满。最近国内突然有对华族这边的情况愈加关注起来。

菲利普大概猜出了什么原因。

大英帝国从不言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