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七章 战前部署(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371 字 5个月前

随着这声口令,嘈杂的码头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人都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趸船的方向。

罗桂章也看了过去,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的男子在众人的簇拥下,从一艘雪白修长的战舰上走了下来。

这艘战舰在众多的战船中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

罗桂章刚才一直在盯着那艘战船看,虽然刷着白漆,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这是钢铁打造的。

只有钢铁打造的战船才能有这样的棱角。

这么细长的战船,要不是钢铁打造,也无法经受住风浪。

然而现在,他的视线完全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了。

他身上穿着的草绿色军装与周围的战士几乎没有区别,然而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加上周围人的衬托。

让罗桂章顿时发现这绝对是一个大人物。

“敬礼……”又是一声口令。

喊口令的是刚刚上岸的一名军官,这人国字脸,个子不高,但是身形粗壮。

这口令喊出来震耳欲聋,真是一副铁嗓子。

董良站在了趸船的边沿,眼前的码头是垒土做成的,但是跟田间的打麦场一般平整而结实。

这确实是一处不错的登陆点。

关键是这个码头的位置真的是太好了。

它的东边就是山海关,西边是京城。

从这里到京城有一条笔直的官道。

那群民夫现在被士兵隔在一边,董良出现之后,搬运暂时停止。

“乡亲们,我们是护卫军,华族的军队。今天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征伐,只是为了收回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两百多年前满清从这里入关,汉人沦为奴仆,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挺起腰来做人。在我们华族,只要你付出劳动就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这话是对那些民夫说的,也是对那些随军的记者说的。

华族的这场全面北伐,将是一场全民盛宴。

整个华族,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持有北伐国债,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

为了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这场战争。

各路大军都有随军记者,这些人将前线的消息第一时间写成稿件,发往后方。

华族的各大报纸都将这看成是一场竞赛。

谁的报道更好,更及时,更能得到百姓的认可,那么它今后的销量必然会大增。

接下来,董良又看向了那些向他行注目礼的士兵。

“将士们,两百年前,大顺军在这里失败,满清鞑子在汉奸的引领下进入中原,数干万生民在这场动乱中丧生,从此我华族的脊梁弯了下去。今天,我将带着你们以这里为起点,重新夺回这个伟大民族的荣耀。”

这个时候,不需要有人下令,士兵们一个个振臂高呼。

“复兴华族!”

“元首万岁!”

“华族万岁!”

那些等候在船上的士兵,同样站在甲板上振臂高呼,一时间,整个码头都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口号。

罗桂章的嘴巴半张着,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久久不动,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

从小到大,他学的都是忠君报国、满汉一体,大清的皇帝都是明君圣主。

大清继承了大明,击败了作乱的起义军,名正言顺地取得了天下。

所以他们这些读书人应该忠于大清的明君。

两百年过去了,哪个还记得汉人的衣冠啊。

董良没有继续讲话,登陆才是正事。

他在亲卫军的保护下来到了岸上,进入了特战队昨天晚上占领的那处军营。

一个临时指挥部组建完成。

各种消息汇总到董良的身边。

康八爷还在岸边监督士兵登陆。

董良的身边都是一些年轻的参谋军官。

要给新人多一些机会。

“元首,根据我们的侦查,清军在山海关一线共有驻军五干多人。西侧,我们进军京师的路上最重要的阻碍就是丰台大营。”

董良的视线随着参谋的介绍在地图上缓缓移动。

“丰台大营,原本京师主要的驻军所在地,不过目前大营中只有两万多人,而且主要都是新兵。”

京师周边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咸丰给带走了。

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要带着最精锐,最值得信任的军队。

“通知教导总队特战大队现在就出发,前往丰台侦查情况,另外让总队第一、第二大队今天做好出发准备。北伐纵队102支队担任前锋,现在出发夺取宁海城,辽东走廊必须要掌握在我们手中。其余各部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整……”

那参谋听了之后,思考了一下说道:“元首,宁海城依海而建,要不让舰队配合部队行动,那样的话,估计不用一个时辰就能够拿下这里。刚才属下所说的山海关五干兵马,主要都是驻扎在宁海城。”

参谋军官的任务就是补充主将的决策。

宁海城靠海。很显然清军也想到了敌人可能会从海上来。因此将山海关的兵马集中在了这里。

满清的山海关已经不是明朝时的山海关,许多关城因为失去了其防守的对象而逐渐荒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