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三章 最后的挣扎(2 / 2)

怒海覆清1852 董王不懂 2383 字 5个月前

“元首,这个问题,老八不是很懂,但是我觉得大明那种天子守国门,似乎非常豪气。”老八是个江湖中人,读的书不多,很多人事都是从茶馆的评书中听来的。

不过这些认识具有普通老百姓的那种朴素的世界观。

董良摇了摇头,天子守国门那一套,并不适合于现在。

说白了,其实就是朱棣在北边起兵。

他明白北边是边军的主要驻地,无论换了谁来控制这些边军,可能都会像他那样去造反。

在这个时代,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太弱了。

军队很可能被私人控制。朱棣干脆将都城放到三边的附近,这样皇帝就能直接掌控这些军队。

“八爷,既然你不喜欢住在这京城,咱们就不在这里定都。”董良假装是迁就康老八。

康老八信以为真,连连摆手:“元首,您可别迁就我,我就是个粗人,住在哪儿不行,您觉得哪里可以作为咱们华族的都城,我一定双手支持。”

“好了,不说这个问题了,咱们进京。”

丰台大营过去就是通州了。

通州是运河的终点,一直都是京城的物资集散中心,

也是京城周围最重要的卫星城。

护卫军只要拿下通州便能够切断京城的补给。

不过董良已经得到情报,通州的物资被搬运一空。

因此他准备直接进京。

另外一边,在营口登陆的北伐纵队大部队已经冲到了盛京城外,开始发动对这座满清陪都的围攻。

盛京城外,老龙口。

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骑兵和战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

这支隶属于盛京将军的骑兵与其他的满清军队一般,想要依靠自己的冲锋来让护卫军的步兵崩溃。

谁知道他们面临的是赤裸裸的屠杀。

老龙口距离盛京城外不远,护卫军相当于是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歼灭了他们的精锐骑兵。

接下来的攻城战,清军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

护卫军集中炮火轰开了外城的城墙,然后从缺口杀了进去。

城内的战斗依然持续了一整天才结束。

最后清军躲进了盛京的皇宫。

护卫军这边派人劝降,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中下层的军官不想死,于是挟持主官投降。

董良下令让他们暂时在盛京驻扎。

因为此时北上吉林和黑龙江,道路非常难行。

护卫军的后勤压力会很大。

通过海运可以将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远离海港和河道作战,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辖区其实主要都是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两条河流全都是汇入黑龙江的。

因此只要进入黑龙江,那么护卫军便能够占领清军的这些据点。

而不需要让步兵在泥泞的黑土地上行军。

董良这边也开始杀向京城。

丰台大营被攻打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城内传开,城内一片混乱。

奕譞派五城兵马司在城内巡视弹压。

但是治标不治本,表面的平静之下依然是暗流涌动。

关键问题是怎么熬过去。

一些有权势的人开始想着怎么逃出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报纸悄悄地在城内流传开了。

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护卫军打进京城。

东安门外保太坊,刑部侍郎宋泽坤的家中,一个四十几岁,身材中等,留着三撇胡子的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走进宋侍郎的书房。

“大人,不好了,南边出事儿了。”这人是宋泽坤的幕僚。

满清的官员,只要有些权力大都有自己的幕僚。

“嗯?国栋,还能有什么事情,不就是海匪杀来了吗?”宋泽坤已经很多天没有去上朝,但是朝中的事情,他大都知道。

“大人,您看。”那师爷从怀中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

宋泽坤展开一看,顿时站了起来。

“这……这哪里来的?”宋泽坤意识语无伦次。

这份报纸正是印着拉皇帝下马照片的那份。

这些人可都是见过皇帝的,印刷的照片虽然还不够清晰,但是却能够一眼就看出这是皇帝。

“大人,城内每天都会有报纸进来,有一些贵人常年都看海匪的报纸。有些人是为了了解海匪的情况,有些人是为了看上面的文章。不管怎么样,有需求,这渠道就一直存在。属下也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的,至于那人从哪里来,属下就不知道了。”

幕僚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来源,说了也没有用,这些京城内的地老鼠,官府很难管。

“国栋,从今天开始府里的人都不要出去了,让老家来的那些人将围墙给守好了,门也要加固。”

这位汉人官员从中意识到危机的到来。这样的王朝更替,他们可以选择静观其变。

但是那些满清贵族却没办法等,华族杀进来之后,他们将会第一批被清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