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 北伐余波(续)(2 / 2)

代晋 大苹果 1861 字 10个月前

郗超这一番话,令司马奕和朝中群臣大惊失色。他们意识到桓温不但要将责任归咎于袁真的头上,还要借题发挥,将此事变成一个惊天阴谋,借此机会铲除异己。

桓温这么做,自然是要挽回尊严和颜面,在对外作战失败之后,对内立威。

谢安王坦之等人即刻会商,一致决定绝不能容许桓温这么做。但是完全否认桓温的甩锅行为,那会进一步激怒桓温。为了让事情有个降温平息的机会,只能采用折中之策。

数日后,朝廷下旨,贬豫州刺史袁真为庶人,责其石门进军不利导致北伐大军不得不因断粮而撤退,当负北伐兵败之则。于此同时,王坦之见了郗超,他隐晦的告诉郗超,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北方大族并不认同桓大司马认为袁真背后有人指使的判断。倘若桓大司马决意要查出什么幕后指使的话,倘若查不出幕后指使,桓大司马将无法解释他这么做的动机。

郗超明白,这是其他几大门阀联合了起来给予桓温的警告。他们不会允许桓大司马借题发挥,借机对任何一家豪门大族下手。一旦桓温这么做,便等于同他们为敌。那么事情的走向便不可控制。

当今之世,任何人得不到谢氏王氏庾氏等人的支持的话,要做任何事都难上加难。更何况桓温想要的是得到光明正大的禅让传位。桓大司马还没有到冒天下之大不韪,得罪实力雄厚的全部北方豪族的地步。即便他坐拥数州军事,也无法得逞。

就算他桓温将这些人全杀了,他也休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杀了谢氏王氏庾氏,桓温便是同天下人为敌。这几族名满天下,实力雄厚。那可不是动刀子能够解决的事。倘若武力便可解决问题,大晋也不是如今这般格局了。司马氏什么都不是,但因为有了各大世家的支持,便能坐稳宝座。

不过,所谓的追查幕后凶手只是郗超给桓温出的漫天要价的计策罢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便是甩锅袁真,让朝廷背书,将北伐失利的责任归咎于袁真。以挽回桓温北伐失败所丢失的颜面和声望。

现在,谢安他们已经给出了妥协,那其实已经达到了目的。这便是郗超的诡诈之处。故意把事情闹大,逼迫朝廷同意贬斥袁真,这是一种策略。

十一月中,袁真接到了朝廷将他贬为庶人的圣旨,当即大怒。他大骂桓温卑鄙,骂朝廷无能。自己确实没有打通石门通道,导致水路无法畅通。但那并非是他袁真不肯用力,而是敌人早有防备,骑兵日夜骚扰,自己的兵马死伤惨重,根本没法完成任务。

自己曾请求桓温协助,但被桓温拒绝。在袁真的视角,这反而是桓温故意让自己的兵马全部被消灭在石门,让自己的实力大减的企图。

要知道,桓温早就对豫州虎视眈眈,江左诸州之中,豫州夹在荆扬之间。荆州兵马想要进建康,必须经过豫州。那是阻断荆扬两州军事交通的要地。

桓温要入主京城,必须要依靠荆州的兵马。单靠扬州等地兵马并不足以达到目的。而自己便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罢了。这一次是赤裸裸的陷害,意图夺豫州罢了。

袁真一怒之下,杀朝廷传旨之人,率军往北,占据寿春,举旗而反。

为了自保,袁真也豁出去了。他向燕国皇帝慕容暐休书示好,又向前秦天王苻坚休书示好,打算挟二胡以自保。如果朝廷敢动他,他便引燕国或者是秦国兵马南下,夺江北之地。

大晋朝廷自北伐兵败之后,江北之地又出了这么个大麻烦,当真是焦头烂额。

桓温倒是立刻上书朝廷,决定将讨伐袁真,平息寿春之乱。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桓温弄出的来的局面,否则也不至于如此。而且桓温要讨伐袁真的目的,显然也是借机夺豫州。

王谢等人即便知道他的图谋,此刻却也只能顺水推舟,让桓温去解决这个麻烦。因为相较而言,袁真的叛逃自立反而是更不能容忍的事情。朝廷目前并无他人有能力讨袁真,桓氏是最好的选择。难不成将建康城中仅有的五万保护京城中军调去讨伐不成?

如果说大晋太和四年的年尾,北伐余波导致的袁真反叛是让大晋朝廷头疼的一件大事的话。那么此次北伐导致的另外一件事则更大,大到连袁真叛乱的这件事都无法与之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