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零章 临行事宜(2 / 2)

代晋 大苹果 1851 字 9个月前

仅仅不到两个时辰,在李徽亲自将送信之人送出县衙的时候,整个居巢县都已经像是一锅沸水一般沸腾起来了。大街小巷,所有人谈论的都是李县令要离开的消息。

……

消息是准确的,前来的是大晋尚书省吏部部吏,送来的正是一份吏部调令。调令上要求李徽于年底之前交接居巢县事务,前往京城任职。不过具体的官职倒是没说清楚,也无所谓升职或者降职之说。

李徽没想到,这份调任的命令来的如此之快。虽然自己已经从谢玄的言语中有了预感,但没想到只过了半个月,这份调令便已经送达。

若说心情不激动,那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王谢大族终于决定对自己进行庇护,自己不必在居巢县担心随时可能到来的报复。那意味着终于可以走上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来到历史正确的轨道上来,不必选择同逆流为伍。

……

城中百姓的反应,李徽很快便知道的一清二楚。他知道百姓们心里想着什么,他们担心着什么。但是李徽无法为他们停留,在这里,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甚至几乎数次搭上性命。

或许李徽无法对任何人说出问心无愧四个字,但对于居巢县百姓,李徽可以说出这四个字。自己尽到了职责,但不能被困在这里,自己当然要去追寻自己的道路。

当然了,李徽也并非就此置之不理。新任县令不久后即将到来,在交接事务的时候,李徽定然要向新任县令交代一些事情,最好能够延续自己的政策。

在居巢县的发展和建设方面,李徽心里还有许多想法没有付诸实施。趁着这段时间,李徽决定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留给继任者。希望对继任者有所帮助。

如果继任者也是一个想为居巢县百姓造福的人的话,他一定不会无视自己的意见,就像当初自己得到了前任县令黄庭柏留下的那些珍贵的资料和数据,以及第一手的县域资料时,觉得获益良多一样。

当然,无论继任者是怎样的人。是想要造福百姓,还是只是庸碌之人,李徽也无力改变。自己只能做到尽力去劝说他,留下一些好的建议给他参考。除此之外,却也无能为力。

李徽静下心来开始撰写针对居巢县目前现状的一些想法和措施。

首先,除了延续眼下的田亩租种的协议之外,居巢县一些荒地的开发需要在这两年之内完成。在圩区之外,依托当地的水塘河池系统,修建几处蓄水的水库以及灌溉系统。这可以解决圩区之外开垦荒地的灌溉问题。之所以要开垦荒地,是为了让居巢县的百姓不被大族的庄田所束缚。三年租期到的时候,百姓们有选择的权力,而不至于被本地大族用庄田所要挟。

土断屯田的政策也允许入籍的百姓进行开垦,所以在往后的两年里,进行垦田养田,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便是防洪的问题。防洪堤坝需要加强,泄洪区的分流政策需要坚持。水患的问题其实是居巢县的重中之重。如今年那般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未必再有,但是加固圩区堤坝,做好提前的应对是极为重要的。分段加固堤坝,利用一些时间去做这件事绝非无用功。

后续继任的县令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有侥幸心理的。

为了方便继任者行事,李徽甚至画了焦湖的几大圩区和泄洪区,保护的庄田和百姓田亩的地形图,以作为继任者更加方便的参考资料。在需要加固的地段也重点标注,标明堤坝的位置高度,以及未来需要加固到的高度,以直观明示。

另外,李徽也记录下了居巢县百姓的增收的一些建议。

比如,焦湖周边大片芦苇的利用。这是李徽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本来是觉得可以编制一些芦席变卖,但觉得这东西卖不出几个钱来,价值并不高。

后来,李徽终于找到了利用之处。芦苇轻薄,是做花灯孔明灯,编制节日彩灯的最好用料。居巢县本地就有做花灯的,用的便是芦苇。这完全可以成为产业。本地的销量虽然不高,但其实江南富庶之地是销量很好的。芦苇还可编织芦苇帘幕,轻薄透气,大户人家也是用的。只是手艺上需要精进。

但李徽认为,居巢县老弱人口不少,这完全可以作为老弱人口的挣钱的办法。编织这些灯盏帘幕芦席等制品,既利用了本地的资源,又能增加收入。

而居巢县本地的特产也是可以卖出大价钱的,银鱼虾米大白鱼,这些珍贵美味的湖中特产,本地人消费不起,大可往南方销售。利用焦湖水路通达长江的优势,是可以做到增收的。

这都是简单易行的手段,李徽认为,这些都是基于本地的特产,无需需要太多的技术便可以增加的收入。是完全可行的。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想法和建议,李徽也都一一列举出来。花了三天时间,写成了一本薄薄的图文小册子,算是作为最后留给居巢县百姓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