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有人嫉妒有人恨(2 / 2)

他特意没有去提朱棪,是照顾着百官的感受,怕一说出来,又要争论得不可开交,把自己现在的好心情给糟践了。

朱元璋抖抖袖子,接着说:“这地里头要长不出粮食来,不但国弱民穷,连岁赋、军费也无着落,甚至眨眼间就民心背离……”

“为啥呢?因为百姓吃不饱饭会骂娘,说咱大明新朝,跟前元没什么两样。还不是一样饿肚皮嘛?因此,咱早就在开国之初。”

“就把安民、养农,兴国本,视做咱大明的第一要务!是也不是?”他说着,目光顺势落在李善长、刘伯温脸上。

刘伯温点头,投以默默的微笑。

李善长赶忙应道:“正是如此!陛下英明。”

“善长啊!着中书省即刻拟旨。”朱元璋当即下令。“褒奖小吴王、杨知府!并将杨宪治理扬州之法。通报全国各地,令各级官府量力而行!”

李善长领旨。

朱元璋又吩咐户部尚书:“吕昶啊!凡杨宪所需的农具、耕牛、稻种等物资,继续优先调拨。但钱就不用再给了,老二朱棪你也甭理他!”

吕昶高呼:“臣谨遵圣命……”

“还有。再转告朱棪、杨宪,第一批稻米收获之际,咱还要挟百官同去扬州看看呢!”

朱元璋想了想,环顾四周,笑嘻嘻道:“咱们到时候一块去,喝他一粥稻香粥哇!你们说好不好?”

朝上众人纷纷为之一乐,无论真心或假意的,都跟着朱元璋笑起来。

欢笑声连成一片,回荡在奉天殿中,久久不能停歇。

翻过第二天,内阁。

李善长正伏案审阅着奏折,胡惟庸手持一封函件快步走进来。

稍作沉吟,他问李善长:“相国!户部拨发扬州的物品单子已经初步拟好了。属下看过,数量似乎太大了!如果其他省府知晓,怕是会有‘不均’之议。”

胡惟庸将折子放到李善长面前,低声补充道:“此外,属下对小吴王、杨宪的政绩也颇有疑虑。这里面,会不会有做戏的嫌疑……”

“杨宪出自翰林,是刘伯温的高徒。御史台又归刘中丞掌管。巡查御史会不会对杨宪暗中偏爱?而且,陛下为何只字不提小吴王。”

李善长略加思索,才悠悠笑道:“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处!昨日朝会上,陛下对扬州四条政举连叫了五六次好。你道他是在褒奖杨宪的……”

“陛下又如何能不了解刘伯温,不了解杨宪呢?惟庸啊!陛下的一言一行,你还须好好惦量。勿须多言,照单如数拨发就是!”

胡惟庸领命,接过盖好朱批的函件,缓步退下去了。他心想,看来这治理扬州要是没小吴王在背后帮衬,陛下是不会对杨宪这么满意的。

三日后,一辆辆牛车驶入已恢复六七成外貌的扬州城,众多百姓夹道欢迎,车上满载着稻种、农具等东西,一样样明晃晃的叫人欢喜。

“看呐!这都是皇上赏赐给我们扬州的。”

“真是皇恩浩荡呐!多亏了杨知府……”

“王爷和王妃,还有鲁主簿才是功不可没的!”

杨宪、鲁明义等立于府衙石阶上看着,大部分都喜笑颜开,只有知府大人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而此情此景,朱棪、常清雪却没有在场,两人正漫步于河岸边,眺望烟波浩淼的小秦淮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