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通信(2 / 2)

目送袁廷出账,刘协对高顺道:“伯平你以为此人所言,有几分可信?”

高顺道:“春日小雨,水往东流,这只是常识,但其敢在陛下面前夸口三五日内,可退水行军,若果然如此,臣想此人对于行伍之间亦颇有帮助。”

赵云在一旁道:“陛下,此人或有助益,但心术不正,陛下不可不察。”

高顺看了赵云一眼,只觉得天子或许因为张辽之伤而乱了方寸,这些日子对赵云宠信亲近之处,已大为不妥。以致如今这赵云在天子面前,竟似无不可言之事。

如今看来,这赵云尚算方正,但昔日王莽,也是举家褴褛,待人接物,有若圣人复生。

不过高顺到底持重,虽然心中颇觉不妥,却也没说什么,只是一如平日般静静等待天子说话。

面对赵云的担忧,刘协耐心解释道:“天下乱事至此,百姓不知礼仪,臣工不守忠孝,此难免也。若人人追究,事事清算,天下无罪者几人?只要其人归朕之后,能守法度,能益汉室,便足可为用了。若是其人不知悔改,仍以乱法害民而求一己之利,朕自然究其前罪,一并罚之。”

赵云道:“陛下考虑周详,云不及也。”

刘协道:“子龙亦无需过谦,天下之大,武艺能胜子龙者寥寥。”

赵云这些日子在天子身边,真有了后世鸡汤文中的“半生颠沛,至今流离,不得重用,无以用武,但当遇到陛下之一霎那,这一切遭遇都有了同一个名字——值得”这种感觉。

赵云道:“臣打磨武艺,二十岁可与人战,三十岁自信常胜,四十岁臻于至善,恨无处用武,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幸得皇天不弃,令陛下识臣,臣如今所愿,不过为陛下赴汤蹈火,讨平天下。”

高顺无奈的看着眼前君臣二人的这波商业互吹,心中不知为何忽然起了个念头,也不知这赵云,比之温候,谁人武艺更胜一筹?

刘协一笑,道:“如今正有一事需要子龙前往。中卫军先锋与大军断绝通讯至今,如今大军粮草告急,以朕想来,先锋所部亦不免为粮草所困。今先锋在寿春左近,朕欲子龙携朕旨意往寿春去一趟,令先锋部保持克制。”

赵云道:“陛下放心,臣即刻出发。”

刘协想了想,斟酌着道:“大军无粮,不知会做何选择,子龙到后,还需见机行事。”

这时高顺上前道:“陛下放心,臣知徐披甚深,大军无粮,就地取些粮草不可避免,但以徐披为将为人,必不使大军横行寿春,杀戮不忌,更不可能陛下旨意到后,不受约束!”

高顺说的认真,刘协道:“伯平如此说,朕便放心了,子龙你这便去吧,可需挑几名兵士随行?”

赵云道:“木筏终究不比大船,多一人则缓一分速,陛下尽管放心,只臣一人去足矣。臣现在出发,一日足可到达寿春,两日后当由寿春而回,将寿春情况告于陛下。”

刘协点头,道:“朕还有一道旨意,子龙可替朕宣于代于禁领军的于翔处。”

赵云受命,早有随军的文臣将拟好的旨意交予赵云,赵云接了旨意,不拿银枪,不骑白马,只取了一根长藁,一方竹筏,向寿春而去。

行不一个时辰,赵云来到于翔所在,只见军中呻吟之声四起,士气低落,见到赵云到来,才有几人晃晃悠悠站起来相迎。

赵云心中叹息:“人常说将为兵之胆,皇帝能用于文则为前驱,可以想见其兵之精,今于文则失踪不过数日,竟然军容败坏至此。”

“于翔何在?出来接旨。”赵云手持旨意,高声喊道。

一披挂整齐,满脸憔悴之人分开众人走了过来,跪在赵云面前,道:“于翔接旨。”

赵云展开圣旨,念道:“…军不可一日无将,今以于翔暂掌于禁所部…”

旨意念完,于翔口称谢恩,准备接旨,却在抬头之后忽然停了动作,定定看着赵云,赵云被他看的有些莫名其妙,不禁问道:“于将军何以不接旨意?”

于翔闻言,接过圣旨,激动地抓住赵云,问道:“将军是如何到得此处的?”

赵云一指系在一旁的木筏,道:“本将乘此木筏而来,难道往日来到此间的,都不是这般来的吗?”

于翔道:“自将主落水失踪之后,我等与陛下联系均是由军中一善水之士往来两处,并不曾能有人如将军一般驾木筏逆水而来。”

赵云笑了笑,道:“原来如此,待本将自寿春归来,若是将军有意,本将可将此控制木筏之法教予将军。”

于翔道:“我方才失态,并非为此。”

赵云奇怪道:“若非为此,不知将军...”

赵云话说一半,于翔忽然跪下,重重一叩首道:“还请将军救救将主!”

此时于翔乃是天子旨意所封的一军之主,虽然事急从权,但赵云如何敢受他这般一拜,忙侧过身子,避开于翔这一叩首,然后扶起于翔道:“将军有事,不妨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