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图穷匕见(1 / 2)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

  面对郭桓的轻飘飘的两句“大胆”提问,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出言。

  就连李善长的面色也变得难看了几分。

  常升隐匿于百官之中,望着这寂静一幕,不由心中挽叹。

  权斗之争,果真是杀人不见血啊。

  他位列朝堂却旁观者清,对朝堂局势看的最是分明。

  今日朝争之局,看似是刘崧所起。

  但就目前的局面而言,他就是个火捻子罢了。

  他只是想以加俸为由头,呈送血书。

  从一开始的加俸,到如今的对峙,一切的发展根本就不在他的掌控里。

  否则他一个吏部尚书,何德何能让一个户部官员以“为民请命”为由替他“喊话”。

  尤其这个户部官员,还是刚刚接替户部事务没几个月的尚书范敏一手举荐,报朱标批复的。

  要知道胡惟庸案刚结束,以老朱那宁杀错也不放过的性子,刚刚完成对六部五寺所有心怀不轨,或者阳奉阴违官员的清洗。

  不敢说如今所有的官员都清白。

  至少是相对干净,为他老朱所用,知晓他手段的。

  原本对朝局而言,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地方士绅勾结欺压百姓及朝廷官员的案子。

  只是这次害了官员家眷的人命,让官员们兔死狐悲了。

  但这种事放在历朝历代不说屡见不鲜,至少不会上升到专门提至大朝会议论的地步。

  毕竟这不是什么光鲜或危及社稷之事。

  奈何由刘崧专门提及,加之在田亩清丈这个契机,一切才变得麻烦起来。

  之前李善长原本都已经将这事一肩担下。

  奈何如今被郭桓有意“渲染”,原本还想替自家儿子卖个好的李善长,面对从棘手难题变作烫手山芋的麻烦,尤其这麻烦极可能将地方卫所甚至淮西旧部将领牵扯进来,为防老朱猜忌,就算这事与他李善长扯不上关系,也得明哲保身。

  与之相对的。

  淮西党不敢接手这个案子,则必有一派出来抢占此事的侦办权,以此来扩充自身派系的话语权。

  “太子殿下。”

  “此事事涉地方卫所,虽未有明证,但倘若没有足够的权柄的高官以为庇护,区区地方豪门乡绅,焉能欺辱朝廷命官,欺上瞒下如此之久。”

  “若要查办此案,替受难的官员,受害的百姓讨个公道,与地方卫所一衣带水者,都应避嫌。”

  果不其然。

  常升刚想通些症结,百官之中就有言官出列,言辞隐晦,态度却分明的看向武将之列。

  被扫视而过的淮西勋贵武将们登时便炸了毛。

  “你这厮看咱们做甚!”

  “哼哼。”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言官也不多言,明嘲暗讽一句便退回了文官行列。

  直气的被挑衅的那几名武将恨不能当场和这厮上演个全武行。

  常升眯了眯眼,看了看那名言官,又看了看高台上端坐龙椅,坐视事态发展的朱标,忽然就明白了。

  现今的朝堂中,以胡惟庸案为由头清算的淮西党虽然被削了一波,但仍是朝堂话语权最大一派,前元旧臣独为一派,但普遍自知难以被老朱倚用,遂几乎不参与争权夺利。

  最后一派,则是被老朱有意扶持,原本用来与淮西党唱对台的浙东党。

  初是以刘伯温为首。

  在刘伯温死后,至今在朝野好似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