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袁牵之别,刘备的选择(2 / 2)

牵招身在监牢内,长发覆面,笑道:“不必再说了,你我有朋友之义,我与袁家父子却有君臣之情,义不可负,情不可背,牵招只求一死。”

“我这有书信一封,你看看吧。”刘备将东西递了过去。

牵招兴趣寡然,摇了摇头,翻开之后,确实脸色一僵。

“子经,舍生从死,是背父母生养之恩;

今公子让你投降,你若不从,便是逆主不忠;

你我兄弟,若死于我手,则与兄弟同陷不义啊!”

刘备趁热打铁。

牵招耳朵动了动,视信良久,双目通红,长叹道:“可真有你的!”

“投降可以,我有一求。”

“但说无妨!”刘备大喜。

“我想送公子入冀州,一则护他平安,二则一了君臣之情,望玄德成全。”牵招道。

“不可!”徐庶立即看向刘备。

这跟放走他们俩有什么区别?

两人同时离去,刘备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袁尚他们可以不在乎,但牵招可是大将,在袁绍手下主要负责和乌丸人打交道。

乌丸人也相当敬佩他的为人,接下来刘备的行动,还需要他的大力相助。

刘备抬起一只手,阻止了徐庶,目视牵招:“我答应你!”

“谢玄德!”牵招作揖。

牵招投降,刘备践行诺言,放袁尚离去,并让牵招沿途护送。

“要是不回来,那就亏大了。”阎行嘀咕了一句。

“不会的。”关羽摇头。

牵招一路护送,至太原一带,袁尚想去寻鞠义。

“不可。”

牵招阻止,道:“鞠义身在玄德与吕布之间,进退不得,已有二心,公子绝不能投他。”

“即便鞠义还有心对抗玄德,倘若再败被擒,公子该当如何?”

袁尚默然无语,许久方道:“那我走何处?”

“直接去常山国寻吕布,他和冠军侯已无谈和之机,不会再害公子。”牵招道。

“好。”

到了上艾一带,牵招下马:“公子,已至常山国内,您自去吧。”

“子经!”袁尚眼眶通红,哽咽道:“你不随我一同回去吗?”

“既已投降,又如何再背?玄德信我,才让我来送公子,以全忠名;倘若随公子去,忠义俱失!”

牵招下马作揖,洒泪道:“山高水长,至此君臣两忘,公子保重!”

“子经!”袁尚大哭,道:“观今日之局,父亲大势已去,你我今日一别,此生再难相见。”

牵招低头落泪,不做回答。

袁尚见他心思坚定,不再相劝,下马还礼,道别而去。

路上,他哭声不止,对左右护卫道:“并州之败,独惜牵子经!”

牵招归营时,刘备正拿着两封信为难。

第一封,已送来多日,是周野代表朝廷给他的一封公开文书。

并州大胜在即,表彰刘备镇守之功,拜他为司徒、假节、赐爵涿侯。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涿县是涿郡治所所在,也是最大的一个县。

涿侯的含金量,可见一般。

而周野这封信中的诚意,也是能看得出来的。

一旦接了这封任命书,那就要放弃手下的人马,去朝廷任职。

刘备主动任职,那手下的班底自然是交给朝廷(周野)。

这件事,他能答应吗?

如果不答应,那他接下来的方向又该怎么走?

并州之战即将收尾,如果周野北伐成功,袁绍倒台就在眼前。

袁绍一倒之后,天下就剩下周野那一面旗帜了。

自己又要以什么名义,在并州立足?

毫无疑问,如果袁绍倒了,自己还不遵朝命,霸着并州不归一统,那就反贼、叛逆!

刘备维护自己的地盘、利益,乃至有更大的理想,没错。

周野手握大权,志在一统,同样没错。

很多事,对和错两个字,显得太过天真、苍白。

一向性格坚韧的刘备,眉宇间也满是苦恼。

ps:为什么会写牵招这个剧情呢?因为在历史上,牵招是一直跟随袁绍的,袁绍死后继续追随袁尚。袁尚被围邺城时,牵招临危受命去筹粮,但是还没等到牵招回来,袁尚就败走中山国。

牵招无奈,找上并州刺史高干,让他迎袁尚入并,设法为袁尚解决困局。高干非但不同意,反而加害牵招,牵招被迫逃离,因道路阻拦,无法去见袁尚,只能去投奔曹操。

自此两人再未见面,直到袁尚被杀,头颅从辽东送回,牵招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旧主,可惜只有一颗人头,悲痛大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