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我不同意(2 / 2)

同样是交了三十个大钱后,得已参观了许大郎的肚子。

村民们给羡慕坏了,早知道这样,早知道肚子被剖开还能赚钱,那天晚上就不怂了,要是也跟歹人拼了命的干一场,说不定也能重伤给剖个肚的。

到时候,也能给别人看一眼,收三十个大钱。

到了傍晚,许老娘数着一天的收入,吩咐许二郎:“明日早上,把地里种的白菜和萝卜拔一些,再去城里割点肉,分作两份,一份给顾小神医送家里,一份送医署。那都是咱们家的救命恩人,咱们家得了好处,可得好好感谢人家。”

许二郎应了下来。

……

之后,一直有大夫不间断的上门看许大郎的伤口,问各种问题。

随着看过的大夫回去,宣州杏林界沸腾起来,青霉素的问世,麻沸散的重现,神乎其技的手术,都在医者中间掀起不小的波澜。

顾玖这个名字响彻杏林界的时候,对于她那神奇手术的好奇程度也达到了巅峰,更有甚者,大家都认为这个年纪小小的小神医背后,肯定有一位神仙一样的师父。

于是上门求教的,不服来打脸的,还有对神仙师父好奇的,纷至沓来。

这些都影响了医署的正常运作。

中午吃饭时,先生们坐到一起,商量医署目前面临的问题。

最近这几日上门看诊的,家境富裕的人明显多起来。

医署的药价格便宜,其主要目的是吸引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过来。当初朝廷建立医署的目的不是盈利,主要还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医者。

为了避免和当地民间药堂争利,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但现在冲顾玖名气来的人越来越多,人一多,学生们难免着急,诊断时就失了细致,对他们的进步不利。

名人效应是巨大的,只要医署有顾玖坐诊的,那些冲顾玖名声来的富贵人家只会越来越多。

他们同样也享受医署低廉的药价。医署每年通过官方渠道购买的药材是有限的,这样下去,富人们就抢夺了百姓的资源。

还有不时上门的大夫们,一个两个都要抽空来应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署的正常运作。

陈医令道:“九娘当初虽然来医署是学习的,但医术已经在我们之上,学生们也改口称先生,不如今后就在医署教导学生医术,我会上书太医署,给九娘一个正式的博士身份。”

“九娘不出诊,那些富贵人家就不会再来,也有时间应对上门的同行,医署也能回归正常。”

刘先生十分赞同,“小九娘的医术的确可以做孩子们的先生,直接来做先生完全可以胜任。只不过,我认为这件事不着急,再等等,等青霉素治疗好的病人再多些,病例收集的足够多才更有说服力,届时再把九娘的功绩报上去。”

“九娘做出救命的新药,以及能做手术把肠子坏死的人救活这件事,对于军中来说,意义更大。相信以刺史大人的精明,肯定也在密切关注着,只要有更多的患者被救活,刺史大人必定会上报朝廷,到时候,医署和地方官员一起举荐,九娘被破格录用的机会更大。”

邓先生点头道:“有道理,我没意见,能和九娘共事十分荣幸。”

三人齐齐去看顾玖。

顾玖却摇摇头,她这几日也想了很多。

“我不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