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番外1(双胎)(2 / 2)

在六宫所有人的期盼下,宁姝言终于在八月初五丑时发动了。

因为这一胎的经验,凤仪宫中皆井然有序的忙活着。宁姝言特地让杜嬷嬷陪着熠儿,别把他叫醒。他年幼,看到这一幕怕会害怕,为怕会留下什么阴影。

而这一次生产不一样的是,萧煜在一旁陪着宁姝言,不管她如何劝阻,萧煜也执意要陪在她身边。

上一次他就让她独自在里面受苦,这一次说什么他也要在她身边陪着,哪怕自己什么也帮不了。

这一次宁姝言并没有先破水,于是按着接生嬷嬷的话,忍着疼痛在地上走动着。

萧煜看着她硕大圆滚的肚子,莫说此刻还腹痛,便是往日都走得费力极了。

当即就发火了,命令太医和接生嬷嬷想办法如何能够快速生下且减轻疼痛。

最后季浔便让秋乐给宁姝言施针减轻疼痛。

还好这是第二胎,两个时辰宁姝言宫口就全开了。

此刻她疼的全身冷汗,意识也有些模糊,唯有手中被一只手掌紧紧握着。

“看见小皇子的头了,皇后娘娘您可以用力了。”

听到这句话的宁姝言顿时清醒,攥着萧煜的手掌使出了前所未有的劲。

萧煜这是第一次进产房,这才知晓她生熠儿时受了那么大的苦,更加的愧疚和心疼。

暗暗发誓往后定要好好补偿她,将世间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她。

就在用了七八下力的时候,破晓十分,接生嬷嬷惊喜的声音传来:“生了!生了!是位小皇子。”

萧煜顿时松了一口气,生下了一个,危险就会少一分,于是众人又胆战心惊的等着另一个皇嗣的诞生。

萧煜手背手心被她尖锐的指甲掐得猩红一片,可是他却感觉不到手上有任何痛意,唯有心一阵阵发疼,恨不得替眼前的女子受此痛苦。

在找准了用力的技巧之后,宁姝言用了几下力,随后便觉得下面一滑,随后便是嬷嬷的报喜声和婴儿的哭声。

“恭喜皇上、皇后娘娘喜得龙凤双胎。”

这是宁姝言在昏睡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她浅浅的扬起嘴角,早已虚脱的她放心的睡了过去。

萧煜听着龙凤双胎久久未反应过来,直到看到宁姝言昏睡了过去,他才恐慌不安的喊着:“秋乐!”

秋乐当即把上宁姝言的手腕,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回皇上,娘娘是累极了,昏睡过去了。”

双胎不似一个孩子,生起来自然更费劲。

宁姝言产程仅仅两个多时辰(四个小时)这算是很顺利,很快的。

萧煜听着宁姝言无事提着的心终于完全放下了,他并未先去看孩子,而是用热毛巾温柔的替她擦去脸上和脖间的汗水,声音极其柔和道:“好好睡吧,朕就在身边陪着你。”

接生的嬷嬷看着眼前的一幕皆是一惊,皇上亲自入产房陪皇后娘娘生子不说。

龙凤呈祥降生,皇上竟并非先来瞧瞧孩子,反而是关心着皇后娘娘的身子,目光怜惜至极的为皇后娘娘擦着汗,说着话。

便是宫外普通人家的老爷,也不过如此。

萧煜亲自替宁姝言盖好被子,方才起身看着乳母手中的两个孩子。

左边的是哥哥,小脸红红的,右边的是妹妹,比哥哥瘦小一些,那张脸小巧的的将萧煜的心都给融化了。

他伸手抱了两个孩子之后,程音便进来了。

除了萧煜和宁姝言,听到龙凤胎三字时她无疑是六宫最高兴的。

她们曾说过,彼此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尤其是宁姝言做了皇后之后,对甯儿就越发得好了,更是让萧煜赐了封号。

程音满脸笑容的逗着襁褓中的两个小孩,和声道:“小皇子和公主名字封号皇上想好了吗?”

萧煜眉目柔和,目光虽落在两个孩子身上,却又似是在看着别处。

他扬起嘴角缓缓道:“悦之深,辰之泽。”

他们两心相悦,故剑情深;宛如星辰,永久璀璨。

八月初五,卯时,三皇子萧景辰、永宁公主萧锦悦在史书上画上了绚丽的一笔。

而他们,一家五口绚丽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ps:今日份两章综合成1章写的。

今天下午可能会回老家两天,明天没空就不更新了哟。

另外番外我还会写:

1程音和宁姝言

2子楹和太医

3宁姝言和萧煜晚年生活。

不知道很多人接受晚年一起逝去不,他们活到了白发苍苍、容颜迟暮、满脸皱眉。人生不过短短半载,而他们却相爱了几十年。

这个时候一起去世我觉得并非是虐,而是一种幸福。

还有什么想看的番外给我说一下,现代番外我不会写啦。

熠儿的番外我也不打算写,如果想看的人多,我可以写一个他大婚,或者遇到心爱女子,以及他的视角看父母恩爱的番外。

另外就是,有的宝子说结局仓促,感觉是烂尾了。

其实很多读者应该都知道,这篇文文原本是预计300章结束的。后期我觉得不够饱满,所以加了很多男女恩爱情节。

我以为的结局是:你们都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完美了,可以画上句号了。

且,在我更新前面最近两天更新的内容就有宝贝说,已经可以完结了,已经可以撒花了。

甚至在很前面有人说早就该完结了,我故事一直拖着不完结。

当然,也有很多宝子没看够,所以就觉得完结了有些遗憾。

这是我写开头就想好的结局,独宠、封后(就是结局。)

当然众所难调,作为一个写作的新人,墨墨有很多不足之处,收到你们的认可已经很高兴了。提出意见的也谢谢你们,人生的进步也离不开良师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