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论道(2 / 2)

老商埠 飞天 2325 字 9个月前

韩长官主政时,陈宝祥的父亲曾经起意,要在泺口开饭店,主打的就是这四个菜。

如果不是鬼子渡河,山东沦陷,也许陈家饭店就能在泺口开起来了。

不知为何,陈宝祥一下子想起了《说岳全传》里“王佐断臂降服陆文龙”的那段书文。

同样是侵略军渡黄河,同样的南方军羸弱怯懦,同样是侵略军渡河后一路向南打到都城,同样是山河沦陷,满目烽烟……

如果有武艺非凡、心怀大志的陆文龙,他陈宝祥愿意做断臂的王佐,劝说英雄归降,共同抗日。

“陈老板,济南城这么多酒楼……我当晚跟金主吃饭,就点了一道鲤鱼、一道腰花,似乎没有多大意思,一个是酸甜口味,一个是猛火爆炒,味道一般,不如又麻又辣的四川菜,不如鲜香辛辣的湘菜,也不如刁钻俏皮的广东菜。”

之前,田东流见到陈宝祥,一味谦虚,并不显山露水。

当下,他们谈到生意和经营的核心问题,田东流不再隐藏,有话直说。

“田老板,鲁菜讲究的是两个字——咸、鲜,如果咸不够深、鲜不够高,那就失去了鲁菜的特色,上不了大台面。”

“什么是咸不够深、鲜不够高?”

“咸,要一下子咸到人的肠胃里去,不只是舌头咸、喉咙咸,要让菜的咸味深入骨髓,而不只是点到为止。田老板,有些厨师怕咸度掌握不好,一开始炼锅、炒香料、下肉片的时候,不敢大胆放盐,就怕下多了盐,被客人退菜……”

田老板认真听着,边听边记。

他写得一手好字,是《曹全碑》体,笔画摇头摆尾,深得碑帖的真髓。

“一开始不敢大胆放盐,只能等到菜要出锅了,一点点再放,再尝,再放……这就麻烦了,他无论放多少盐,全都飘在菜叶子上、汤里,进不了主料本身。”

在陈宝祥看来,炒菜跟煮把子肉一样,都是“咸中出味”。

不舍得放盐,最后不管放多少盐,也出不来好味道。

“田老板,一个上等的鲁菜厨师,放盐的手法一定要狠。有些厨师一辈子过不了这一关,到老都只能是学徒工,切墩顺菜,上不了灶前,掌不了大勺。”

田东流频频点头,越听越感兴趣。

不知不觉,暮色垂落,到了掌灯时分。

柳月娥几次到门口去看,等着两个儿子归来。

说到鲁菜的精妙之处,陈宝祥忘记了身边所有烦恼烂事。

“田老板,只有真正的老饕,才明白鲁菜的好处。刚刚你说到川、湘、粤菜,都是讨巧做戏的表面功夫,谁都比不上鲁菜的真味。不信你查查满汉全席,其中有多少道菜是鲁菜味道?乾隆爷三次下江南,每一次都在济南落脚,就是好这一口浓油赤酱的鲁菜……”

终于,传文、传武进门,脸上带笑,脚下轻快。

陈宝祥给田东流介绍,田东流赶紧起身,从皮包里取出三个红包,两个给传文和传武,还有一个,让柳月娥转交给秀儿。

田东流收拾钢笔和本子,依依不舍地告辞。

陈宝祥送田东流出门,他站在台阶下,诚意满满地双手抱拳:“陈老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鲁菜的认知,真是太肤浅了——不,是太无知了。改天过来,请陈老板再说这个‘鲜’字。齐鲁大地,物华人丰。我田东流何德何能,能遇到陈老板这等高人,有幸合作,善莫大焉!”

他倒退三步,再次拱手,才转身离去。

晚饭桌上,两兄弟你一言我一语,把这一天一夜的事,向陈宝祥汇报了一遍。

“咱济南人过年,日本人可不过年。我们忙着卸车,日本人忙着清点记账,爬上爬下,连裤子都被木箱上的钉子挂破了。箱子大小不同,都贴着标签,我大概能认出来,有枪、子弹、铁罐、火药、铁珠、钢管、棉衣、轮胎、绳索、药物……”

传武提到日本人赠送的寿司,捂着嘴,呕了几声:“难吃,太难吃了,凉米饭包在紫菜片里,还有生鱼肉和菜根……从来没吃过那么难吃的东西,狗都不吃——我咬了一口,跑到旮旯里吐了!”

秀儿好奇地追问:“日本人天天吃这种东西,还长得那么胖,为啥呢?”

传文笑起来:“人家还吃别的呢,跟咱差不多。”

陈宝祥有心事,孩子们说说笑笑,他始终提不起精神。

吃完饭,他把传文叫到院里。

“老大,在货台上做事,多长个心眼,别跟老二一样,就知道吃。”

“知道了爹,我会好好看着弟弟。”

“大过年的,日本人运这么多东西来咱济南,是不是又要打大仗?”

“爹,我看那些箱子上的字,不全是枪和子弹。大部分箱子写着‘当心易碎’,应该是很金贵的东西。”

“好吧,你们是不是初三晚上还回来?”

“没错,爹,原先是光白班,没夜班,现在是一个白班跟着一个夜班。咱济南城里的工友两天一回家,天桥下那些住地窝子的外地工友,直接吃住在货台,比咱多挣一份钱。”

陈宝祥深吸一口气,接着问:“鬼子的巡逻队呢?是不是加了双岗哨?”

传文摇头:“现在是三岗哨加上流动哨,每支巡逻队带着一条黑背狼狗。货台旁边的水塔上又加了探照灯和岗哨,库房顶上,架上了机关枪。”

陈宝祥心里吃惊,但表面不动声色。

鬼子居高临下,机关枪一开,天大的本事也冲不过去。

水塔那么高,探照灯扫射,覆盖整个货台。连城璧她们想偷偷潜入的话,几乎没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