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2章 隔阂渐生(2 / 2)

        事实上,在李渊争夺天下的过程之中,李虎这一脉几乎所有子弟都奋战在血火纷飞的战场之上,整个开国之战,李唐皇族与关陇门阀几分分庭抗礼。

        但对于房俊却极其不公平,打生打死浴血奋战挽狂澜于既倒,最终却落得一个褫夺兵权之下场。

        居然以为他是寡恩之人!

        一切,都要从实际利益出发。

        那么还有别的损失么?

        还真有。

        侧身往郎君怀中挤了挤,一条欺霜赛雪的玉臂横在郎君胸前,武媚娘很是不满:“陛下糊涂了不成?即便赋予李勣更多兵权,难道李勣就能死心塌地的保着他这个皇帝?真是笑话。”

        房俊忧心忡忡。

        到了这个境界,谁还不是一个好演员呢?

        想要从某个人的表情、表现上读出其内心真实想法,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

        武媚娘的习惯一如既往,总是喜欢在办正事的时候谈事情,似乎短暂的将思绪自极乐之中抽离,能够使得快乐更加持久、纯粹……

        也就是说,此事的确造成他巨大损失,但是短期内并不严重。

        给李承乾沏了杯茶,皇后犹豫一下,轻声道:“陛下如此……是否略有不妥?”

        虽然被夺去左右金吾卫整编之权,间接使得他对这两支军队的影响力减弱,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左右金吾卫现有之军官进行大规模的清洗,短期内谁也办不到。

        房俊将被子往上拽了拽,盖住那一抹雪白的香肩:“……我又不是圣人,岂能愿意?况且我之所以让出政务之权力,就是避免朝堂之上出现猜忌,想要握紧兵权辅佐新政实施,陛下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将我的打算全盘推翻。”

        他岂能不知房俊受了委屈?

        但为何就不能以大局为重?

        显然,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局势依旧扑朔迷离……

        宗室内那群郡王、嗣王并不被他看在眼里,不过是一些野心勃勃的浅薄之辈罢了,纵然能够掀起一些风雨,也成不了大事,可若是有李勣参与其中,那就截然不同。

        皇后抿唇不语,以目光回复:难道不是?

        “好,就算是薄待,可我现在所面临之局面依旧危机重重,皇位虽然稳固,可天下依旧处于动荡之中,房俊不肯受委屈,李勣那边必生猜忌,直至军中彻底分裂……天下大局面前,受一些委屈又有何妨?我记得他的功勋,也感念他的恩义,君臣此后尚有长久之日,多多补偿便是,何必于此时计较?”

        武媚娘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郎君觉得这件事对你最大的损失是什么?”

        窗外寒风瑟瑟、雪花飘零,屋内云收雨散,侍女服侍着清洗妥当,夫妻两人相拥着躺在被窝里。

        大唐帝国今时今日的基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李虎打下来的,正是李虎东征西讨浴血搏杀,方才奠定了李唐皇族的家业。李虎生有八子,除去早死的长子、次子,余者几乎各个不凡,在三子李昞的带领之下愈发壮大家业,实力雄厚。

        抚摸着毫无一丝赘肉的腰肢,房俊将今日之事娓娓道来。

        房俊微微一愣。

        “郎君当真怎么想?”

        “……”

        而作为李渊的堂弟、心存辈分最高者之一的李神符,更是一杆不容忽视的大旗。

        不要以为李勣平素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便忽视他的能力,作为贞观勋臣当中硕果仅存的名帅之一,其庞大的影响力、无可计数的旧部,是一股极其强悍的力量。

        而李渊虽然夺了表哥的江山,但同时也是个念旧情的人,尤其注重血脉亲情,所有堂兄堂弟全都封爵封王。

        李承乾有些不满,语气激烈,罕见的在皇后面前发脾气。

        “他们知道这么做粗糙得很,但却是等不及了,因为每过一日陛下的地位便稳固一分,等到陛下将天下各地的政务梳理清楚,新政轰轰烈烈的施行,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陛下,他们哪里还有机会?只是不知英公这回是否参与其中。”

        无论是当初先帝意欲易储,还是先帝驾崩之时众臣逼宫,乃至于其后两次兵变,李勣都置身事外、隔岸观火,若非房俊不遗余力誓死相助,当时的东宫怕是早已被杀得一个不剩,如何还能似今日这般稳稳当当坐在皇位之上?

        居然剥夺房俊之兵权交给李勣,简直昏聩。

        <div  class="contentadv">        不过转念一想,马上说道:“陛下虽然算不得英明睿智,却也不傻,既然能做出这等事,很明显是与李勣那边达成了某种协议,以此换取李勣的完全效忠,彻底收拢天下兵权。”

        那就是因此事而导致的他与李承乾之间的嫌隙……

        倒也未必是嫌隙,以李承乾之性格并不会因此便对他报以真正的提防与猜忌,甚至还会觉得心中有愧,琢磨着从何处予以补偿。

        “使陛下与我疏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