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酒?是宗教的权威性!(2 / 2)

以往赫达亚特写的小说大多都是讽刺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朗人民在权贵逼迫下的悲惨生活。

不过,两次五年计划改变了赫达亚特对巴列维的偏见。

虽然伊朗的权贵阶级该腐败的还是腐败,该纸醉金迷的还是纸醉金迷;但是至少伊朗的权贵阶级(巴列维)会关心底层民众对死活,会想办法改革提高伊朗底层民众对生活水平。

赫达亚特看到了巴列维做出的改变,自然改变了批判的对象,赫达亚特批判的对象转为了不思进取的不做改变的伊朗教会。

赫达亚特可以说是伊朗进步派文人领头者,赫达亚特把批判对象从巴列维当局变为伊朗教会,引导大量的进步派文人的写作风向改变。

伊朗教会为巴列维吸引了伊朗文人大部分的口诛笔伐,如果光从伊朗的文学层面看待的话,伊朗教会只能用声名狼藉来形容。

有伊朗教会作比较,巴列维当局俨然就是进步派人士!

文人啊,文人。

伊朗文人在对伊朗教会的批判上绝不留情的,伊朗教会从头到尾被伊朗文人骂了个遍,就连伊朗教会内部的开明派人士也不例外。

当然,这些批判伊朗教会的文人并不是对伊朗的宗教进行批判,他们批判的是伊朗的教会和教士。

伊朗文人在文人的身份之外,也是伊斯兰教徒,所以没有做出对自己信仰进行批判的事情。

他们批判的是人,而不是神。

虽然伊朗的文人也是伊斯兰教徒,但这不会代表他们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就比如伊朗的第一家公开营业的酒馆就是赫达亚特的好友伯佐尔格·阿拉维在德黑兰开业的。

阿拉维和自己的好友赫达亚特一样,都是伊朗的进步派文人,并且也有国外留学的经历。

出于打破宗教权威的考量,阿拉维不顾家人好友的反对,毅然在德黑兰开了一家酒馆。

阿拉维引用伊朗教会内部开明派教士对酒类的解释,他开的这家酒馆只卖低度数的本地酒和威士忌、龙舌兰这类非本地酒。

阿拉维原本以为自己开在德黑兰街头的酒馆会引来暴徒的打杂,但是事与愿违。

德黑兰警察局专门派出了一支警察小队蹲守在阿拉维的酒馆门口,保护阿拉维的酒馆不被保守派宗教暴徒攻击。

至于为什么德黑兰警察局会派出一支警察小队保护阿拉维的酒馆?

这当然是受到了伊朗政府高层的指示,准确来说是受到了巴列维的指示。

德黑兰居然有人敢冒大不敬的风险,堂而皇之的在德黑兰的街道开上一间酒馆。

巴列维对此表示:不管是谁要打击伊朗宗教势力,我巴列维都去帮帮场子!

阿拉维开在德黑兰街道上的酒馆就是一拳打在伊朗宗教保守派要害上的拳头,每卖出的一瓶酒都是对伊朗宗教权威的一次打击。

巴列维表面上是开放的饮酒,实际上是对伊朗宗教权威性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