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新华炸酱面(2 / 2)

关中盗 立残阳 1335 字 6个月前

我闻言大惊,尴尬的说道:“这恐怕不好吧。”

其他人都心领神会,全都走开了。

黎芸怒道:“我是想给你后背的伤口消消毒,你想哪去了,不管你了。”

言毕,她径直走开了。

我喊了一声:“赶紧吃饭,一会凉了不好吃了。”

“用不着你管。”

我们吃的是炸酱面,还是热乎的,味道不错。

我意外从餐盒上看见了“新华炸酱面”五个字,上面还有简单介绍。

韩国炸酱面是以手擀面为主要食材的小吃,起源于中国山东地区的特色小吃“炸酱面”,酱香浓郁,口味鲜美。

其制作方法是将先蔬菜切成丁煮熟,再将面煮熟过水,最后将酱汁、调料放入,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深受广大面食爱好者青睐。

许是饿了,段怀仁挑起一大筷子,塞进嘴里一咬一吸,大口嚼了起来,一边咀嚼一边夸赞了起来。

段怀仁说:“虽说比起窝婆娘做的裤带面还差点,但是已经很不错了,要是有一头紫皮独头蒜就完美了。”

鼻大炮揶揄了一句:“大鲶鱼,别干吃枣还嫌核大,有的吃就不错了。”

段怀仁摇摇头,又对范宇坤说:“小范,真是看不出来,你手艺不错嘛。”

范宇坤哼了一声,冷着脸说:“别闹,这破玩意可不是我做的。”

闻言,段怀仁被噎的咳嗽了一声,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段怀仁老脸一黑,只顾埋头吃饭,再也不说话了。

鼻大炮在旁边捂着嘴一阵窃笑。

我用胳膊肘碰了一下小尘,问道:“怎么回事?”

小尘拉着长音:“哎呀,这可就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啊。”

“那你就长话短说。”

接下来,小尘讲了关于范宇坤的一些事情。

不过,要说范宇坤,还得从他的太爷爷说起,说起他的太爷爷,还要从仁川中华街的起源说起。

1883年仁川港开埠,1884年这条唐人街所在地区被指定为清政府的治外法权地,以后逐渐形成华人聚居地。

1992年中韩建交,去年是建交十周年,随着中韩关系的快速发展,韩国决定改变没有中国城的现状。

我们现在所待的这间屋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还有,今天白天我看到入口处那个标志性的“中华街”牌楼,就是中国威海市2002年赠送的。

现如今,仁川中华街其实是一个并不算大的社区性质的存在,是韩国最大的“唐人街”,也是韩国最大的华侨社区所在地。

里面有好几十家餐馆和商店,有卖月饼和空心面包的糕点店,以及各式中国餐馆和茶馆,华人经营者的数量达到将近一半。

言归正传,范宇坤的太爷爷就是最早一批来到仁川的淘金者,靠着一碗炸酱面扎稳脚跟,后来就办理了移民,成了韩国人。

百年岁月呼呼而过,转眼就到了范宇坤这一代人。

他家祖上三代经营新华炸酱面馆,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成了许多人每日都要打卡的地方。

又恰逢这几年是中韩两国关系的蜜月期,范宇坤的父亲就打算扩大经营,外开一家分店,于是就早早与人签订租赁合同,租下了这里。

按照范父的规划,这里应该已经开始进行装修了,等一切水到渠成之后,就把新华炸酱面这个招牌交给范宇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