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世子爷,就是他们读书人的广厦(1 / 2)

“啥?!”

        司马南微微怔了怔,随即忍不住直接蹦起来。

        “世子爷英明,英明啊!”

        “聊城有救,烈乾有救,天下苍生有救了!”

        “我代表聊城三十万百姓,感激世子爷的恩德!”

        一旁的苏璃烟表情有些复杂,“哥,你这是图什么?”

        “三万两银子,都够再多招回两千户人家了。”

        “现在聊城复兴刚刚起步,用钱的地方多得是,何必浪费在这上面?”

        “你若是银子多得没地方花,给我多买几件首饰不好么?”

        陆远咧嘴笑道,“璃烟,这可不是浪费,而必须花的钱。”

        “教育,关乎着聊城的未来,关乎着烈乾王朝的国运。”

        “若是在教育上省银子,那无异于是自断臂膀。”

        一旁司马南拼命地连连点头,“世子爷英明,世子爷说得好!”

        苏璃烟仍然一万个不理解,但也只得冷哼一声,不情不愿道,“好吧,我这就去给他拿银子。”

        “先不急。”

        陆远摆了摆手,淡笑道,“司马南,你方才说,你打算在聊城开办三十家学堂?”

        “那你身边,一定有不少像你一样的有识之士吧?”

        “世子爷说得没错!”

        司马南立刻点了点头,“小生在聊城,有不少曾一起寒窗苦读的旧时同窗,年兄年弟。”

        “他们一身才华,却未能被朝廷录用,也都一直盼望着能在城中办学,将自己未竟的心愿传给下一代人。”

        “但是,当初聊城县令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只知道往自己的囊中捞银子。”

        “幸好现在,世子爷您来了,聊城终于有救了,苍生终于有望了!”

        陆远摸着下巴,咧嘴笑道,“好!”

        “这样,你现在立刻去寻找你那些年兄年弟。”

        “然后,让他们发动各自的人脉,将整个聊城及周边十几个城的文人,全都给我请到这里来。”

        “这……”

        司马南微微愣了愣,面露疑惑,“世子爷为何要招这么多人?”

        “仅仅三十家,实在是太少了。”

        “就算一家能出两名考取功名的学子,也才不过六十个。”

        陆远咧嘴一笑,意气风发道,“要开,就开三百家学堂!”

        “让聊城及周边十几个城县,还有乡镇田村,都被学堂覆盖。”

        “让娃娃们学会说话,便有书读!”

        这一刻,在司马南的眼中,陆远的身形就像神明一样伟岸。

        世人只赞扬孔孟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但和世子爷比起来,孔孟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值一提。

        在这个人心浮躁、寒门清苦的烈乾王朝。

        世子爷,就是他们所有读书人的广厦。

        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回到府衙,陆远心情愉悦,悠闲地喝着茶水。

        而苏璃烟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表情变得有些难看。

        “世子爷,这三万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

        “当初你留在聊城的银两,多半都已经用来分发给返乡的灾民。”

        “倘若再出了这三万两,那府衙账上可就捉襟见肘了。”

        “不打紧。”

        陆远笑呵呵摆了摆手,“银子,有的是。”

        “回头你亲自跑一趟,从鲁西之地再带来些不就是了?”

        苏璃烟忍不住疑惑道,“世子爷,你究竟在想什么?”

        “为何要拿这么多银子,去做没有意义的事?”

        “璃烟,我刚刚说了,这可不是没有意义的事。”

        陆远意味深长道,“而是铸造空前伟业的基石!”

        说实话。

        在收复瑰蜀,得到《教学》之前。

        陆远对于教育这种事,也是模棱两可,一知半解。

        只是有时候听顾时卿神神叨叨地说什么“有教无类”、“寓教于乐”。

        左耳进,右耳出,只当是耳旁风,根本没进大脑。

        但是,观阅了《教学》之中的内容。

        陆远才真正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朝廷选取官吏的制度,是凭借科举入仕。

        乍一看,虽然较为公平。

        但仔细一推敲,便会让人觉得无比黑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现代人经常开玩笑说,如果自己去了古代,顶多就是个寒门学子。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现代人,根本就够不上寒门的门坎。

        所谓寒门,必须是祖上曾经出过某些名臣大将。

        只是后来造了些意外,才导致没落。

        而想要称之为寒门,起码得是家里有几百亩地,三四间房,还必须有下人侍奉。

        跨过这些门槛,也才仅仅只是拥有了受学和参加科考的资格而已。

        绝大多数寻常百姓,要么庄农之人,要么杀猪卖肉,要么小商小贩。

        想要花大把的银子,供出一个学子,根本就不可能。

        换言之,只要能坐在科考的考场上,那就至少是小富人家。

        对于真正的平民百姓来说,太不公平。

        也会让朝廷在无形间,损失不知多少人才。

        而陆远要做的,可不仅仅只是开一两家私塾。

        而是效仿现代,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这项伟业,是一项大工程。

        比起经营鲁西或者聊城,要大上不知多少倍。

        首先,自己必须要有皇爷的支持。

        其次在起步之初,还要花费不少银两。

        但是,陆远坚信。

        只要这项伟业,可以实现。

        加上日后,自己将科举制度改革为高考制度。

        一定可以让天下的官吏,都彻底改头换面,气象一新。

        对于烈乾王朝的千秋万世,更是功德无量。

        ……

        当日,傍晚时分。

        一大群文人,便从周边各城陆续赶来聊城。

        听说世子爷愿意出银子,资助他们设堂办学。

        这些文人一个个都无比激动,放下手头的各种事务,立刻动身起行。

        其中,有一位须发苍白、年过古稀的老学究。

        原本身患重病,卧床多日,已经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

        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奇迹般地从榻上蹦下来。

        直接命家奴驾车,赶了五百里的路,前来拜见世子爷。

        不大时,府衙中便聚集了数百位文人墨客。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像司马南一样,曾经中过秀才。

        最牛批的一位,竟然是洪武爷朝时期的乡试举人。

        官居襄阳知府,行事勤勉,政绩斐然。

        但是,眼看着他即将仕途高升,平步青云时,却受到了胡案的牵连。

        才落得个罢官夺职,孑然一身。

        “禀世子爷!”

        司马南激动道,“聊城及周边各城,四百七十九名文士,都已经到齐!”

        “拜见世子爷!”

        众人纷纷跪地,大礼参拜。

        看着那名年过古稀的老者,一个趔趄险些瘫在地上。